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雄性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71520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技术与市场、昆虫学报、中国男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性医学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等;雄性生殖系统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季宇彬、赵云龙、于蕾等。

雄性生殖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5204 占比:100.00%

总计:3715301篇

雄性生殖系统—发文趋势图

雄性生殖系统

-研究学者

  • 季宇彬
  • 赵云龙
  • 于蕾
  • 姜春霞
  • 崔留欣
  • 李太武
  • 程学敏
  • 侯林
  • 冯波
  • 吴旭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喜艳; 柏鑫; 阎一鑫; 陈克明; 王玲
    • 摘要: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模拟高原环境下雄性大鼠生殖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12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以及淫羊藿苷实验组,每组10只。平原对照组饲养于本院动物实验中心(海拔1400 m),高原模型组以及淫羊藿苷实验组置入模拟海拔高度6000 m高原环境动物实验舱;淫羊藿苷实验组给予100 mg/kg淫羊藿苷悬浊液于每日上午9时舱内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模拟高原环境干预满30 d后麻醉取材,睾丸组织称重后一侧多聚甲醛固定用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一侧破碎匀浆处理用于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氧化应激指标检测;附睾尾制备成精子悬液,检测精子质量。取大鼠血清检测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等激素水平。结果(1)高原模型组与淫羊藿苷实验组的体重增长显著低于平原对照组(P0.05)。(4)性激素检测结果显示,与高原模型组相比,平原对照组和淫羊藿苷实验组的大鼠血清T、FSH和LH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5)氧化应激检测结果显示,与高原模型组相比,平原对照组和淫羊藿苷实验组的睾丸组织内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结论淫羊藿苷对模拟高原环境下雄性大鼠生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欧阳斌; 邓军洪
    • 摘要: 目的 研究生殖系统2019新型冠状病毒膜融合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5月从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的6只12周龄C57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取正常雄性小鼠肾脏、睾丸、附睾头部、附睾体部、附睾尾部、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及阴茎等组织,提取RNA,RT-PCR检测ACE2、CD147、TMPRSS2、ADAM17、IFITM3、LY6E、GPI的mRNA表达量.结果 ACE2在睾丸、附睾头部、精囊及阴茎有表达;CD147在生殖系统各部位均有较高表达;TMPRSS2在各部位的表达量均较少;ADAM17,IFITM3,LY6E,GPI在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及前列腺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ADAM17在睾丸、附睾头、精囊及阴茎表达量较高;IFITM3在睾丸、附睾头、附睾尾、精囊、前列腺及阴茎表达量较高;LY6E在附睾、输精管及前列腺表达量较高;GPI在各部表达均高,以睾丸、附睾尾及阴茎表达量为著.结论 2019新型冠状病毒膜融合蛋白mRNA在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呈现不同水平表达,提示男性生殖系统亦存在受该病毒侵害的潜在危险.
    • 唐正; 魏金花; 李臻
    • 摘要: 毫米波属于非电离辐射中的极高频波,具有抗干扰性好、测速灵敏度高等优点,目前已被应用于军事、医疗、通讯等多个领域。毫米波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其对男性生殖系统的损伤效应目前还不明确。本研究将频率34.5GHz、功率密度10mw/cm^(2)的毫米波作为辐射源,以8周龄BALB/c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固定体位每天辐射2h,持续9周,观察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表现。
    • 熊忆茗; 李红梅; 秦占芬
    • 摘要: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isphenol A,BPA)对生殖系统尤其是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一直受到关注,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诸多不一致的结果.本文系统分析了低剂量BPA对哺乳类实验动物大鼠和小鼠雄性生殖系统发育影响的文献,重点关注睾丸和附睾的质量、睾丸组织学结构、附属腺和外生殖器参数、肛殖距、精子参数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了实验结果与实验设计某些因素的相关性.经分析发现,妊娠期BPA暴露对实验鼠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呈现比较一致的阳性结果,但是哺乳期暴露和妊娠至哺乳期的暴露存在很多矛盾的结果;而动物品系、给药方式等因素与实验结果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即便相似甚至相同的实验设计下也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些研究在实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可能是造成矛盾结果的主要原因.综合来看,BPA在器官水平和组织病理学水平对雄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较弱,基于此类指标的效应判断容易受到实验设计因素和质量控制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不一致的结果.由此建议,今后相关研究在加强质量控制的同时,应重点关注BPA对细胞和分子层面的损伤.
    • 冯波; 张万民; 张丹; 屈丽莉; 孟威; 王巍; 王浩杰; 杜永均
    • 摘要: [目的]揭示日龄和交配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雄蛾内生殖器官的影响,以及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和性信息素诱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行为学和生殖器解剖技术,研究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并将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捕雄蛾进行比较.[结果]除了精巢、输精管、储精囊、附腺、复射精管和单射精管外,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系统还包含1对附腺囊,同时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分为5段(PS1-5),PS1又细分为5区(PS1 Ⅰ-Ⅴ).生殖器内合物可分为5级(0-4级),存在充满和未充满生殖器两种状态.1日龄雄蛾内生殖系统不同器官的内含物等级存在差异,但是日龄对雄蛾生殖系统内含物等级无明显影响.交配后Oh亚洲玉米螟雄蛾,除输精管、储精囊和附腺囊外,其余生殖器官内含物等级较未交配雄蛾的均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交配后时间的增加,雄蛾生殖器内含物等级逐渐恢复,各器官内含物等级恢复的速度存在差异,交配后60 h所有内含物等级均恢复到未交配状态.但是直到交配后228 h,交配雄蛾PS5内含物仍然表现出断裂等形态特征,和未交配雄蛾存在差异.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中有60.9%的生殖系统表现出未交配雄蛾特征.[结论]利用PS5内含物的形态可以鉴别亚洲玉米螟雄蛾的交配状态,性信息素群集诱杀的亚洲玉米螟雄蛾大部分是未交配.本研究结果为亚洲玉米螟雄蛾交配状态的判定和蛾类害虫性信息素测报和防治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 郭前爽; 王春荣; 宋显东; 冯波; 陈庆华; 杜永均
    • 摘要: [目的]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应用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测报和防治.本研究旨在明确性信息素群集诱杀二化螟的机理及诱集雄蛾的交配状态.[方法]利用行为学和生殖器解剖技术,研究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二化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并将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集获得的雄蛾进行比较.[结果]二化螟雄蛾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可分为7段;生殖器内含物主要为白色,紧实程度可以分为5级(0-4级),存在充满和未充满生殖器两种状态.随着日龄增加,雄蛾附腺以及第3和4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等级降低,第5和7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未充满比例升高,内含物为白色的比例下降.交配后1h之内二化螟雄蛾第5和7段非角质化区和复射精管内含物等级显著低于未交配雄蛾,而第1-4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等级显著高于未交配雄蛾.交配后24h,所有内含物等级和未交配雄蛾无显著差异;交配后36 h,第5和7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未充满比例高于未交配雄蛾.性信息素诱集和未诱集雄蛾生殖器内含物等级无显著差异.田间性信息素诱集雄蛾附腺端半部内合物等级显著高于2-6日龄未交配二化螟,第3和4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等级显著低于刚羽化(0日龄)雄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殖器内含物特征可以区别交配后12 h内的已交配和未交配二化螟雄蛾,性信息素群集诱杀的可能大部分是羽化1d的未交配雄蛾.本研究结果为二化螟雄蛾交配状态判定和蛾类害虫性信息素测报和防治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 刘文娇; 齐亚楠; 马婧; 韩瑞钰; 王树松
    • 摘要: 目的:锌是哺乳动物必须微量元素之一,锌转运蛋白对维持机体锌稳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锌转运蛋白ZnT家族对维持细胞内锌稳态是不可或缺的,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从锌与男性生育、ZnT的生理功能和ZnT在雄性生殖系统作用几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摘要: 在近日上线的eLIFE杂志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实验室发表了他们实验室的最新论文,讲述了在老鼠上发现了控制雄性生殖系统衰老的信号通路。并且,王晓东实验室同北生所张志远实验室,共同开发了针对这一衰老通路的一个关键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
    • 宛法志
    • 摘要: 美国一项最新的权威研究指出,经常吃大量快餐的人,体内出现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研究人员分析了8 877名参与者在过去7年里参与美国联邦营养调查的资料,包括参与者在24 h内进食的快餐食物以及尿液样本。研究发现,在采取尿液前24 h内进食较多快餐的人,其尿液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水平,比其他在同时期没有吃过快餐的人高出40%。专家发现,邻苯二甲酸酯来自生产快餐食品制作者所戴的手套,以及快餐生产中用到的一些管材。研究还证明,谷物和肉类也容易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