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震源定位

震源定位

震源定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37348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声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第二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等;震源定位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剑、常旭、王一博等。

震源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3482 占比:99.96%

总计:373619篇

震源定位—发文趋势图

震源定位

-研究学者

  • 李剑
  • 常旭
  • 王一博
  • 朱海波
  • 陈炳瑞
  • 尚雪义
  • 彭康
  • 李涛
  • 杨心超
  • 苏新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康; 郭宏扬; 尚雪义
    • 摘要: 震源定位是微震监测的核心基础。目前使用较多的射线走时追踪定位方法主要基于L1和L2范数建立震源定位目标函数。然而,L1范数定位精度较低,L2范数易受P波初至大拾取误差影响。此外,传统定位方法易受初始点影响而得到局部最优,远距离P波初至数据质量较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og-Cosh函数及剔除远距离传感器到时的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其基本原理为:首先,建立基于Log-Cosh函数的震源定位目标函数,其具有L1范数的稳定性和L2范数的定位精度;其次,在矿山开采区域随机生成多个初始点,使用已建立的震源定位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多个初定位点,再以初定位点中数据场势值最大的50个定位点坐标均值作为初定位结果,计算初定位结果到各触发传感器的P波传播时间,剔除传播时间大于0.2 s的P波初至数据;最后,以去噪后的P波初至数据集重复上述定位步骤,得到高精度定位结果。以开阳磷矿用沙坝矿两个理论测试事件和八次爆破事件为例展开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否剔除传播时间较大的P波初至数据,基于数据场的Log-Cosh法定位误差都小于传统TT1法和TT2法定位误差,而在剔除传播时间较大的P波初至数据后,三种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都有所提高,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定位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王金龙; 张建中; 黄忠来; 陈杰; 秦亮
    • 摘要: 基于偏移叠加的微地震定位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到时,通过叠加多道微地震记录计算成像能量值进行震源定位,在地面微地震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微震信号存在初至极性变化,直接叠加会减弱成像能量值,造成震源定位结果不准或者遗漏微地震事件。为了克服该缺陷,本文利用同一微地震事件波形具有的相干性,计算相邻检波点微地震记录的相干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相干成像条件的微地震偏移定位方法,通过相干系数叠加构造成像函数,解决了初至极性反转的问题。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压制噪音并消除了初至极性反转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震源的定位精度。
    • 林中湘; 李伟; 范明明
    • 摘要: 煤炭资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资源,可对工业以及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在生产过程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若无法精确找寻覆岩离层注浆的位置,会影响周围环境,造成安全隐患。本文围绕基于震源实时定位的煤矿覆岩离层位置精准识别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五阳项目为研究对象,将被动源三维地震技术作为分析目标,探索覆岩离层的内在规律,为覆岩离层注浆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
    • 贾宝新; 李峰
    • 摘要: 针对双震相定位中S波初至到时拾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同时使用由基于时频分析的下山比较法(TFA-DC方法)所得P波精确到时与S波峰值到时的双震相定位方法(TD-DL方法)。引入计算发震时刻估计值的双震相目标函数,将其中双震相波速整合为震相传播速度,并与震源坐标一同作为未知量代入粒子群算法中进行计算,以此同TFA-DC方法组成了TD-DL方法。利用TFA-DC方法拾取P波到时与S波到时的特点,结合模型试验下2种单震相与TD-DL方法的定位结果分析,获取了单、双震相定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论证了该方法提高定位精度的原理。通过对比矿震信号下2种单震相与TD-DL方法在定位精确度与稳定性方面的优劣,对该方法的优越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于S波到时约束信息的增加以及目标函数的最小值趋向作用,TD-DL方法提高了对检波器坐标、双震相到时等已知信息的统合能力,使其定位结果趋于2种单震相定位结果较真实震源误差更小的一方,并且利用TFA-DC方法对于P波与S波拾取到时的偏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P波、S波单震相计算所得的定位误差,从而达到提高震源反演定位精度的效果;模型试验下TD-DL方法定位误差平均值分别为P波、S波单震相定位的23.9%和18.9%,定位误差标准差分别为P波、S波的50.9%和36.9%,工程数据下TD-DL方法定位误差平均值分别为P波、S波单震相定位的8.1%和12.6%;各坐标轴上坐标可变检波器的数量与定位结果在相应坐标轴上的误差呈负相关关系,高精度定位对检波器空间高密度布置的要求可简化为检波器在各轴对应自由面上的高密度布置。
    • 王维波; 官强; 高明; 盛立
    • 摘要: 地震发射层析成像(Seismic emission tomography,SET)是一种适用于地面微地震监测的震源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地面众多站点监测的信号对储层特定范围分层成像,通过图像判定微地震事件并确定震源坐标。传统处理方法通常采用人工看图判断一段信号的SET是否包含有效微地震事件。然而人工判别方法难以完成对海量监测数据的全部处理,无法充分发挥SET方法的优势。针对此问题,采用残差网络对微地震监测数据的SET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微地震事件自动识别。首先,利用合成数据和实际油井的水力压裂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SET,构建SET图像样本数据集;然后对残差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得到事件识别准确率最高的残差网络模型;再使用训练好的残差网络对不同信噪比的合成信号,以及多口油气井的地面微地震监测信号的SET数据进行事件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残差网络和SET的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微地震事件,且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和泛化能力。
    • 赵飞飞; 李剑; 王小亮; 孙泽鹏; 韩焱
    • 摘要: 针对地下浅层地层结构复杂,地面获取的爆炸波震动信号波形混叠、频散严重,采用逆时聚焦方法震源成像模糊,震源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的浅层震源聚焦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爆炸信号的宽频谱特性及高频信号逆时成像更聚焦的优点,反演重建各模态频率分量所对应的三维逆时能量场图像,构建了高精度的能量场聚焦图像,并通过计算聚焦区域的重心得到定位结果。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逆时偏移(RTM)成像相比,成像结果更聚焦且图像更清晰,定位精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 王雷
    • 摘要: 微震监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效监测接收煤、岩体受载破坏时引发的微震动,从而推断地下变化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学方法,其具有设备简单、对勘探环境破坏较小、可实现连续不间断监测等优势,将其应用于煤矿注浆效果的探测,可以为注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对实施地面微震技术监测注浆效果过程中的台阵布设、关键处理技术、AI初至拾取技术、微震动事件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地质资料对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使微震监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蔡超; 李楠; 兰学槿; 秦艳丽; 温耀林; 张园惠; 王承淳; 刘鹏
    • 摘要: 针对煤岩体水力压裂诱发波形到时拾取不准、裂缝定位效果差的问题,研究提出了STA/LTA与AIC联合到时拾取方法及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搭建软件总体架构的基础上,采用python言语与Visual Studio Code编辑器,将波形到时拾取、震源定位算法及相应功能程序化,设计开发了煤矿煤岩体水力压裂裂缝微震监测软件。在实验室内开展原煤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将采集的数据输入软件,进行波形到时拾取与破裂源定位,验证该软件的可靠性与先进性。结果表明:该软件可拾取波形的精确到时,进行破裂定位,达到了刻画煤岩体水压裂缝空间形态的目的,这对于现场水力压裂裂缝监测及优化设计压裂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刘洋; 李冒金
    • 摘要: 针对爆炸近场噪声干扰严重导致时间差提取精度低、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了基于FPGA与北斗的高精度时差信息获取系统。首先以FPGA为主控芯片设计北斗1PPS信号接收模块;其次通过接收各传感器节点上的高精度1PPS信号完成自身晶振校准与各传感器触发时间信息获取,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时差信息;最后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实时性要求,能精确提取时差信息,可在与震源定位相关的嵌入式系统中使用。
    • 陈法兵; 吴红军; 崔保阁; 王元杰; 李岩
    • 摘要: 微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台网布置、速度模型、震相读取误差、走时区域异常、定位算法、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噪声等,其中台网布置现阶段可以人为优化。为了对微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台网布置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煤矿微震监测台网监测能力分析与优化方法。分析了台网布置因素中对微震监测台网监测能力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四因素:有效波形数、最大空隙角、近台震中距和台站高差,指出有效波形数、近台震中距和台站高差对震源深度求解误差起决定性作用,有效波形数和最大空隙角对震中定位精度起决定性作用。结合现有台网和工作面情况,得出四因素的分布云图,通过四因素分布云图逐项对微震监测台网监测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优化,得出新的台网布置方案;对新方案进行定位误差与灵敏度分析,得出全矿井的震中定位误差、震源定位误差及区域灵敏度,对新方案进行二次评价;若二次评价结果满足要求,则可将新方案作为最佳台网布置方案;若二次评价结果不满足要求,则重新进行四因素分项评价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直至满足要求为止。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提出的方法对唐口煤矿5307工作面的微震监测台网进行优化后,爆破震源定位误差均值由59.2 m降到37.2 m,定位误差最大值降到100 m以下,误差在50 m以下的爆破事件占总数的69.0%,说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微震定位精度,优化台网监测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