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5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87704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河北渔业、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珊瑚礁专业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装备分会、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2014学术年会、第十一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科技分论坛暨2014年上海市渔业科技论坛等;人工鱼礁的相关文献由2267位作者贡献,包括章守宇、陈丕茂、田涛等。

人工鱼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5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87704 占比:99.23%

总计:88388篇

人工鱼礁—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单晨枫; 刘敏; 马成龙; 王舒奕; 李雪敏; 吴忠鑫; 尹增强; 杨军; 李晓钰; 田涛
    • 摘要: 为了提高增殖型海洋牧场建设中人工鱼礁选址的科学性,以大长山岛周边海域为研究区域,基于MCDM(多准则决策)对该海域增殖型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开展了适宜性评价研究。根据文献检索和国内外增殖型人工鱼礁建设经验,对41个选址指标进行优先排序,选取了14个指标(水深、坡度、溶解氧、pH、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量、底栖生物生物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海域渔业资源情况、易于捕捞程度)作为增殖型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选址指标,通过GIS的函数计算并叠加形成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大长山岛海域有2块区域的增殖型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适宜性值高于0.8,为人工鱼礁建设最适区域。最适区域内已投放的人工鱼礁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建设效果,与适宜性评价结果一致。
    • 陈勇; 田涛; 刘永虎; 尹增强; 邢彬彬; 杨军; 陈放; 吴忠鑫; 高东奎; 程前; 刘敏
    • 摘要: 辽宁、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人工鱼礁的建设研究。鱼、贝类等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开展了30多年,放流品种为各种鱼、虾、贝类,包括海参、鲍、海胆、海蜇、中国对虾等高值海珍品近百种,形成的增殖渔业对修复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5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建设海洋牧场200多个,面积近900平方千米。
    • 李东; 唐诚; 邹涛; 侯西勇
    • 摘要: 掌握人工鱼礁水下物理状态是评估鱼礁效益的关键条件。传统调查方法存在效率低、信息不完整等缺陷,无法满足人工鱼礁精准监测的要求。该文利用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获取礁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礁体分布、礁体高度、投礁空方量及礁区复杂地形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山东近海某人工鱼礁区的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深范围在-9.92~-6.73 m之间,人工礁石堆砌成堆,礁堆间距离不一,50%的礁体高度在1.48~1.82 m之间,投礁空方量共计5458.49 m^(3);坡度、曲率、粗糙度以及地形起伏度等地形特征变量的高值区均集中在礁石分布区;受自身重力及局地水动力影响,鱼礁沉陷深度约为0.5 m,礁体周围形成特殊的冲淤地形。本研究可为人工鱼礁水下物理稳定性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持,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 摘要: 在大海里搭建“牧场”,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主要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开展海藻场和海草床建设、移植珊瑚礁等人工手段或措施,营造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产出。人工造礁为海洋生物盖“房子”在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小黑山岛,从2020年开始,1.5立方米的钢筋水泥空方被分批投放到海洋牧场海域里人工造礁,这些钢筋水泥空方被趣称为“海参洋房”,每个市场价格接近2000元。
    • 林明健; 季新然; 王凤霞
    • 摘要: 本文采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了布设间距对组合方型人工鱼礁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礁和三礁体在不同布设情况下对礁后的背部涡流场影响较大,当组合礁体纵向布设间距为1倍礁长时,方型鱼礁的涡量发育完全,且涡量的分布结构较为稳定,但当布设间距增至2倍礁长时,涡量大小及分布范围明显减小,且随着布设间距的增大,组合礁体的最大上升流速与来流速度的比值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上升流最大抬升高度与鱼礁高度的比值与单礁结构接近,均为2.6左右.本研究揭示了礁体上升流和礁后涡流场的分布规律,可对人工鱼礁周围的营养物质输送和鱼类的聚集规律提供指导.
    • 张皓铭; 谢笑艳; 陈丕茂; 袁华荣; 冯雪; 佟飞; 刘雁; 成志健; 邹剑豪; 陈梓聪
    • 摘要: 建设人工鱼礁是修复海洋生境、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钢筋混凝土鱼礁是常用的人工鱼礁类型,鱼礁竖板(侧板、内部间板)方形开孔是钢筋混凝土鱼礁结构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竖板方形孔径大小是影响鱼类诱集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具有不同方形孔径(8、16、24、32、40 cm)的钢筋混凝土人工鱼礁竖板,在实验水池中研究了人工鱼礁竖板不同方形孔径对黑鲷幼鱼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空白礁区(A1)的黑鲷幼鱼平均出现率为2.56%,放置鱼礁竖板后,B1组(孔径8 cm)的平均出现率为9.89%,其次是B3组(孔径24 m)的9.01%、B2组(孔径16 cm)的7.65%、B5组(孔径40 cm)的6.80%、B4组(孔径32 cm)的5.25%,鱼礁竖板开孔孔径分别约为黑鲷幼鱼体高(舒展鱼鳍)的2、6、4、10、8倍。统计分析说明,5组方形孔径竖板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鱼礁竖板开孔孔径为8 cm的B1组效果最好,但不同孔径之间差异不明显,且无明显规律。
    • 舒安平; 秦际平; 孙涛; 杨薇; 王梦瑶; 朱家品
    • 摘要: 人工鱼礁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渔业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规模的人工鱼礁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本文以渤海辽东湾觉华岛人工鱼礁区拟投放的方形人工鱼礁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施了20组室内水槽实验,模拟了不同流速条件下不同布设间距对单位礁流场的影响及紊动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流速增加,同一间距下上升流和背涡流的高度、长度、面积等特征值均呈增加的趋势;背涡流特征值整体上呈现出随间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投放人工鱼礁后紊动强度较投放前要大,有利于泥沙及鱼饵等营养物质颗粒的起悬和生物资源的增产。在此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基于水动力学特性和经济成本对4种间距下的流场效应进行了评价,在考虑水动力指标情况下,流场效应综合得分从大到小表现为1.25L>1.00L>0.75L>1.50L;纳入成本指标后,综合得分表现为1.25L>1.00L>1.50L>0.75L,而且,在1.25L与1.00L之间差距很小,经精细化模拟在1.15L处达到相对极大值。因此,在实际投放方形鱼礁群时在原设计间距的基础上扩大15%为最优方案,可供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 岳英洁; 贺志鹏; 冷星; 于冬
    • 摘要: 为探究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产生的影响,基于Mike21HD潮流模型,对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前后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鱼礁建设前,涨急时,从平面分布上,鱼礁区东西向流速呈增加趋势,南北向流速呈递减趋势;从垂向分布上,流速变化:底层>中层>表层,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8.6cm·s^(-1)、最大减小量4.3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03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距鱼礁区最远距离为574m。落急时,平面流速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基本一致;垂向分布上,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7.9cm·s^(-1),最大减小量3.6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271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33m。鱼礁建设后周边海域水交换率增加约0.1%。人工鱼礁投放后,只改变了礁区局部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对湾内其他海域没有影响。
    • 胡聪; 毛海英; 王开睿
    • 摘要: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数值计算了圆筒型人工鱼礁体在不同纵向和横向布设间距下的水动力特性,实测了圆筒型人工鱼礁体在纵向布设间距1.0L和2.0L(L为礁体长度)下的流场及受力特性,验证了物理模型实验中各个测点的流速值和阻力值,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①圆筒型人工鱼礁体纵横布设间距不同时,水动力特性差异较大;②横向布设情况下,上升流最大高度、上升流水平跨度和阻力系数随间距增大而减小,横向布设间距为0.5L时,上升流最大高度最高,间距为2.0L时,上升流体积最大;③纵向布设情况下,上升流最大高度随间距增大而减小,上升流水平跨度和上升流体积随间距增大而增大,纵向间距为4.0L~5.0L时,增幅变缓,间距为4.0L时流场效应较好。本研究为人工鱼礁体组合布局及优化提供参考。
    • 许瑶; 张懿; 纪建悦
    • 摘要: 科学构建“蓝色粮仓”战略的理论体系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通过对“蓝色粮仓”战略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总结分析,对后续深化其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学术期刊(CNKI)数据库,通过软件CiteSpace对1992—2020年“蓝色粮仓”战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中国渔业经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水产》等是该领域的主要载文期刊。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主要发文机构。作者间合作分散,主要以同区域或者同机构合作为主。目前研究热点主要有空间分布、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海域承载力和陆海统筹等,“蓝色粮仓”战略未来研究的重要前沿为优势种、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和资源评估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