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93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80篇、会议论文635篇、专利文献148092篇;相关期刊1906种,包括人类工效学、电子设计工程、现代电子技术等; 相关会议479种,包括第十一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会议、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21届全国多媒体技术、第8届全国普适计算、第8届全国人机交互联合学术会议等;人机交互的相关文献由20805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国忠、王宏安、不公告发明人等。

人机交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80 占比:3.68%

会议论文>

论文:635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148092 占比:95.91%

总计:154407篇

人机交互—发文趋势图

人机交互

-研究学者

  • 戴国忠
  • 王宏安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磊
  • 田丰
  • 宋爱国
  • 张毅
  • 王志良
  • 程俊
  • 滕东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鹏
    • 摘要: 我国对图形用户界面的保护是借由专利审查指南而确立的。此种方式确有其灵活的一面,但由于图形用户界面的保护事关外观设计制度整体之理念与构成,仅通过下位规范予以调整在保护客体、保护范围、实施行为等方面缺乏明确性与可预期性,并不利于相关主体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活动。与此相对照,在日本法上,尽管对图像设计的保护最初亦是通过审查指南而实现的,但伴随《日本外观设计法》的修改和完善,对图像设计的保护上升到专门法,并逐渐形成了与产品设计并驾齐驱的规范体系。鉴于此,在我国外观设计专门法的制定中,应重新思考图形用户界面在外观设计制度中的地位,并有必要在保护客体上丰富“人机交互”概念的内涵,采取“操作图像”与“显示图像”二分;在保护范围上发挥“图像的用途”的限定作用,并不断明确其记载的内容和详尽的程度;在实施行为上考虑将终端用户在设备上安装包含图像的软件行为界定为“制造”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追究软件提供者的帮助侵权责任;同时在宏观上应思考脱离有形产品而对功能限制下的图像提供保护,以满足虚拟环境下的创新需求。
    • 李萌; 周毅; 郑坤; 孙冰; 周斌
    • 摘要: 为使加注系统能够收集各传感器数据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时显示智能软管吊、两船间距和加注管内部等重要信息,同时在紧急情况下实现紧急拉断功能,构建LNG浮式加注管控硬件系统,管控软件采用一体化、平台化设计思路,实现了资源和信息共享,能对多参数管控系统及设备管理数据进行监测,同时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进行报警。
    • 张锋; 陶浩兵; 慕京生; 刘东阳; 辜丽川; 焦俊
    • 摘要: 人的语音具有一定的上下文相关性,传统语音识别模型对历史信息记忆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学习语音序列的相关性。根据人对机器人控制的语音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网络的控制机器人的语音识别模型,并在自己制作的语音库中训练,优化了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远端控制命令通过语音识别模型转化为控制命令,传送到机器人的人际交互系统,较好地完成了人对机器人发出的运动控制、状态反馈和环境监测的任务,控制机器人命令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
    • 郭烈; 胥林立; 秦增科; 王旭
    • 摘要: 部分或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允许驾驶员将驾驶任务移交给自动驾驶系统,但驾驶员仍需对驾驶环境进行监测,若发生紧急事件或驾驶环境超出系统运行设计域等情况,驾驶员需要及时接管车辆。影响驾驶接管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因、交通环境以及人-机交互系统。本文分析了驾驶员认知负荷特性等人因对接管过程和接管时间预算的影响。分析发现,驾驶员长时间脱离驾驶任务会导致其陷入被动疲劳或驾驶分心状态,从而降低接管绩效。适当的非驾驶任务可以使驾驶员保持一定的认知负荷,降低驾驶员的被动疲劳水平。结合网联技术的应用可以多次发出预警信号,提高接管绩效。本文讨论了交通密度、道路条件等交通环境对接管时驾驶员感知、认知及决策的影响,探讨混合交通下过渡区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权切换(Transitions of Control,ToC)的管理问题。在复杂道路交通下,驾驶员需要更多时间恢复对环境的感知,且驾驶员在弯道接管车辆时更容易出现较大横向偏差。在混合交通环境中,为防止过渡区出现集中的ToC,可以制定相应交通管理措施,以降低过渡区域中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还分析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及其组合类型交互方式的优、缺点,讨论网联环境下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以及ToC形式。单个的交互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多种类型相结合的交互形式能形成优势互补,及时地将接管信息传递给驾驶员,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对环境的感知。网联技术发展使得可利用的行车信息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提高,网联信息需要更好地呈现策略,以保证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接受性,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准确的交互信息。同时,利用驾驶员状态识别技术实时监测驾驶员所处状态,并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提醒驾驶员,使其保持警觉,提高接管绩效。未来研究应该重点关注非驾驶任务对驾驶员认知特性的影响,结合接管时的驾驶环境,遵循预测算法辅助驾驶员实现控制权的平稳过渡。随着网联技术的不断应用,逐步改进现有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对过渡区域ToC的管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 许馨芷
    • 摘要: 服务机器人无疑是人机互动领域中最受跨学科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和使用功能的理论化建构,少有从机器人的实际服务表现入手探究服务机器人的服务角色和社会参与。通过对机器人使用者在日常智能服务场景中与服务机器人互动的民族志和多模态互动的视频数据分析,本研究揭示了服务机器人的三个动态化的服务角色,以及其从具身性到符号性的服务参与过程,并反映了机器人使用者和服务机器人之间动态变化的服务关系。
    • 王昱; 程明智; 程琪; 李宗泽; 张灵睿; 洪宇; 刘龙
    • 摘要: 虚拟场景中移动功能是虚拟现实应用中最基本的人机交互点,沉浸式虚拟交互环境中移动方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尤其是移动过程中的眩晕感和沉浸感的问题。本文选择了射线传送、慢速平移以及瞬移这三种基于手柄的移动方式,在设计并搭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虚拟现实场景中,测试有关速度、沉浸感、眩晕感、重定向等参数。研究表明,在室内开阔场景中,射线传送移动方式眩晕感更小,慢速平移方式更容易操作而且沉浸感更强;在室内狭隘场景中,射线传送移动方式眩晕感较小,而且操作难度远低于其他两种移动方式,但慢速平移方式的沉浸感更好。本文通过上述试验分析,旨在帮助提升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用户体验感。
    • 仲于姗
    • 摘要: 针对传统儿童科普教育存在的沉浸感薄弱、知识传输方式单一的问题,设计基于多人网络虚拟现实(VR)技术的儿童科普系统。系统的设计采用模块化的构建方式,主要分为网络联机模块和虚拟现实科普教育业务控制模块。在网络联机模块中,建立起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之间的信息通信,实现多人信息的加载和多人空间位置的实时同步。虚拟现实科普教育业务控制模块主要包括场景加载模块、知识讲解模块、VR交互模块以及答题模块。系统运行时教师通过虚拟现实交互面板发出指令,控制场景的加载,把握整体教学进度,并与学生的虚拟角色答题互动。学生通过与虚拟场景的交互,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获取科普知识。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应用于儿童科普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吸收效率。同时,这种多人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推广至其他教育教学领域。
    • 徐振龙
    • 摘要: 在全国高校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课程思政融入式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期高校对标国际、与时俱进的基本任务。本文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机交互技术》课程为载体,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与不足,提出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式教学方式方法,可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耿言
    • 摘要: 针对汽车舒适性、底盘控制、动力控制等功能日渐增多的趋势,总结现有的汽车中控台布局设计的类型和人机交互方式,从安全驾驶的角度研究现有设计和交互方式存在的不足,即转移驾驶员视线、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等安全隐患。思考人与汽车信息交流的主要界面——中控台设计的发展方向,探索人车交互的方式,大胆合理地使用先进技术,将传统的实体按键与流行的大尺寸触摸屏更好地结合使用,引领汽车消费审美的正确发展,以人为本,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 常欢; 张子恩; 时准; 徐海东; 张晓青
    •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树莓派开发板的全自动固液料奶茶机人机交互系统,该系统可以控制多种奶茶机传感器设备同时识别语音并通过扬声器、灯带、显示屏给予顾客反馈,从而达到多层面人机交互体验。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通过树莓派接收传感器设备传递的数据,分析处理后进行反馈控制。智能手机终端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和本地网站服务器实时了解部分系统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