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Hangman骨折

Hangman骨折

Hangman骨折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1152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等;Hangman骨折的相关文献由576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庆水、夏虹、昌耘冰等。

Hangman骨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1.4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1152 占比:98.42%

总计:11331篇

Hangman骨折—发文趋势图

Hangman骨折

-研究学者

  • 尹庆水
  • 夏虹
  • 昌耘冰
  • 李凭跃
  • 赵卫东
  • 吴增辉
  • 艾福志
  • 贺宝荣
  • 贾连顺
  • 郝定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帅; 张引; 李新武; 武鹏; 姚建; 金根洋
    • 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C_(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_(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这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7例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A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5.6±10.2)岁;患者接受后路C_(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B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0~63岁,平均(45.5±9.3)岁;患者接受后路C_(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与颈椎总旋转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枕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手术时间为(67.2±11.1)min,术中失血量为(65.6±18.3)mL,住院时间为(10.6±1.4)d,住院费用为(3.5±0.5)万元;B组手术时间为(118.6±17.8)min,术中失血量为(106.7±25.2)mL,住院时间为(15.1±1.2)d,住院费用为(7.4±0.5)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末次随访VAS评分和NDI分别为(1.6±0.7)分、(2.3±1.1)%,B组为(2.1±0.7)分、(3.7±1.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总旋转度为(138.1±7.8)°,B组内固定拆除前颈椎总旋转度为(77.4±8.7)°,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旋转度为(125.9±11.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C_(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_(1~3)非融合固定术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临床疗效均确切,但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颈椎运动节段的保留。
    • 阮汉江; 金根洋; 李新武; 姚建; 武鹏; 张引; 张帅; 肖俊
    • 摘要: 背景:单节段普通C2椎弓根钉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10.01、Abaqus 6.12等软件,建立正常的上颈椎(C0-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行有效性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首先建立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然后建立3种内固定模型:模型A: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新型双螺纹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和螺钉所受应力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种内固定方式下C0-3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与正常模型相差较小,相差最大的在C2-3扭转方向上,模型A、B、C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了0.6°、0.8°及0.8°,且3种内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三维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内固定植入物各工况下最大应力的大小顺序均为:A组>B组>C组,且螺钉应力集中点在骨折线部位,经统计学分析3种内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方式具有更优良的抗疲劳特性,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度,是一种可用于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 阮汉江; 金根洋; 李新武; 姚建; 武鹏; 张引; 张帅; 肖俊
    • 摘要: 背景:单节段普通C2椎弓根钉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10.01、Abaqus 6.12等软件,建立正常的上颈椎(C0-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行有效性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首先建立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然后建立3种内固定模型:模型A: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新型双螺纹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和螺钉所受应力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3种内固定方式下C0-3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与正常模型相差较小,相差最大的在C2-3扭转方向上,模型A、B、C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了0.6°、0.8°及0.8°,且3种内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三维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内固定植入物各工况下最大应力的大小顺序均为:A组>B组>C组,且螺钉应力集中点在骨折线部位,经统计学分析3种内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方式具有更优良的抗疲劳特性,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度,是一种可用于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 陈毅; 王利民; 赵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红外导航辅助下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38例Hangman骨折患者,均采用红外导航辅助下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随访2~4年,平均(3.21±0.43)年,记录患者手术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价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后伸、前屈、左弯、右弯活动度,记录随访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2.11±8.43)min,出血量(58.11±14.01)mL,住院时间(5.98±2.01)d;术后2例患者出现颈部间歇性疼痛,1例发生肺部感染,均无脊髓、椎动脉损伤、内固定断裂等发生;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后伸、前屈、左弯、右弯活动度较术后3个月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外导航辅助下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手术创伤小、置钉准确,可有效改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恢复颈椎活动度.
    • 范永飞; 郭国栋; 刘刚
    • 摘要: 目的 临床上对于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仍有争议.文中旨在评价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肩部疼痛,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估颈椎功能,以及评估放射学指标(C2/3局部后凸角、C2椎体前移距离)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95.6(80~11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2.6(25~50)mL,术后引流量平均为35.6(25~50)mL,平均住院时间为6.2(5~8)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症状加重、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C2/3局部后凸角[(-2.12±3.20)°]、C2椎体前移距离[(1.02±0.63)mm]与术前[(12.24±2.17)°、(3.47±1.4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NDI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VAS、NDI[(1.23±0.44)、(4.82±2.81)分]较术后3个月[(1.65±0.49)、(13.47±2.70)分]降低(P<0.05).结论 对于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稳定性,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
    • 陈华燕; 罗美琼; 李威; 张毅
    •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非典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例老年骨质疏松非典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65~79岁,平均72.7岁.骨折类型:骨折线位于双侧下关节面或推板伴枢椎前脱位3例(近似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骨折线一侧位于下关节面而对侧累及上关节面、枢椎椎体伴寰枢侧块关节脱位4例;骨折线位于枢椎椎弓根、横突孔及椎体后下壁伴有前后纵韧带、C2-C3椎间盘损伤致使C2-C3椎间失稳2例.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D级2例,E级7例.术前JOA评分9~11分,平均9.8分.9例患者入院后常规行颅骨牵引复位,对伴有枢椎前脱位的3例患者采取I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余6例患者采取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根据JOA评分标准、ASIA标准分级及影像学资料评价其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颈痛消失,颈椎活动良好,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5%~87.5%.2例ASIA分级D级患者完全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复查CT均获得骨性愈合.除1例术后出现喉上神经损伤表现3个月后完全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钢板螺钉松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老年骨质疏松非典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类型采取合理个性化手术方案治疗,术后可获得即刻稳定及良好复位,有利于早期活动快速康复,临床疗效满意.
    • 程敏; 袁小娟; 董瑛; 高艳
    • 摘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2例采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实施颅骨牵引护理、疼痛护理和呼吸道管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开展康复锻炼和出院指导.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确保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