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9篇、会议论文195篇、专利文献62826篇;相关期刊1089种,包括瞭望、经济研究参考、农村经济等; 相关会议117种,包括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与对策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农机维修学术会议等;农业政策的相关文献由291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行、李伟、程国强等。

农业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9 占比:3.96%

会议论文>

论文:195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62826 占比:95.74%

总计:65620篇

农业政策—发文趋势图

农业政策

-研究学者

  • 朱行
  • 李伟
  • 程国强
  • 何树全
  • 宗义湘
  • 李先德
  • 李成贵
  • 王国华
  • 杨辉林
  • 牛若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博俊; 李贤; 李婧雅
    • 摘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三农”问题的核心也从“聚焦扶贫”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小农意识”导致农民群体存在非理性认知:现时偏见、禀赋效应、涉他偏好及沉没成本谬误。这些有限理性认知使得“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在局部地区不及预期。本文尝试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入手,通过经济学及心理学,思考农民群体非理性认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对部分现有项目及政策进行改进,加强“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
    • 尹峰; 韩俊德
    • 摘要: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分析天津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发现天津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智慧农业政策有待推进、科研体系有待完善、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及农业基础设施落后4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农业政策、科研体系、专业人才及基础设施4个方面提出改善对策,以进一步推动天津市智慧农业发展,助力天津市乡村振兴。
    • 黄季焜; 解伟
    • 摘要: 中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基准方案下未来10年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生产和贸易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家主要政策,探讨了在不同政策情景下中国主要食物的供需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能够实现,但许多其他食物消费增长超过国内生产增长;中国食物安全主要是畜产品或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通过进口饲料粮来促进畜牧业发展是国家食物安全保障的需要。未来国家还有多种重要政策措施能够提升食物安全保障水平,特别是要夯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农业生产力;同时夯实“藏粮于地”战略,提升水土资源生产能力;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基础上,实现食物安全保障和绿色永续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 唐德胜
    • 摘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都大量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并且出口到国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是中国的经济性产业,但是农业增长与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却不一定是正相关。甚至出现了在短时间内投入资金得到负增长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农业政策对于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如何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如何将政策资金用在农业发展的刀刃上,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台了许多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的服务业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而农业政策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 张鹏; 梅杰
    • 摘要: 农业是引发温室气体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水体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主要产业之一。在种种生态安全事件的挑战下,农业应该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进行转型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是世界上较早提倡农业绿色发展的农业政策之一。从1992年开始的麦克萨里改革到已经达成的《2023—2027年共同农业政策》临时协议,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绿色生态转型体现出政策支持更加明确、以农民利益保护为重点、自愿性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及多政策配套实施等改革趋向。在强调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历程及发展趋向可以为中国农业政策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启示,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补贴机制、坚持弹性原则、提高科技能力、增加政策协同等措施来推进农业的绿色生态转型。
    • 陶耘; 项桂娥
    • 摘要: 农业大数据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政府已把用农业大数据支持,科学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政策不断倾斜,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重点梳理农业大数据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总结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未来的研究方向。
    • 林国红
    •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资源及国内外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此衍生了诸多农业经济问题。文章从农业经济、政策等角度探讨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下的问题与矛盾,并提出建议,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业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 郭鹏鹏; 韩国明
    • 摘要: 农业政策的调整隐含了顶层设计者的发展理念,对农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文章以农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从食物安全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探析。立足不同时期有关农业结构的重要政策文本,通过梳理不同阶段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以及顶层设计者就农业结构相关议题所做出的政策选择,得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在演化路径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4年,解决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阶段;1985-1999年,传统粮食观向现代食物观转变阶段;2000-2014年,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2015年至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研究发现:增加粮食生产贯穿于整个农业结构的变迁过程;农民的收入问题始终是决策层关注的焦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强调,同时居民膳食结构改善的诉求得到回应。
    • 叶明华; 陈康
    • 摘要: 在政策梳理基础上,基于典型案例和2012—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影响农业信贷发展的成效进行典型省份“点”的剖析和全国“面”的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在典型案例分析层面,农业“保险+信贷”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林牧渔贷款+财政补贴”为样板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农户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前提,以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农业贷款贴息为保障;在全国面板数据检验中,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受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影响,即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存在适度最优水平;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平滑农户收入波动效应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建议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农业保险合同完备性,进行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和国际经验借鉴,以期实现农业“保险+信贷”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最优成效。
    • 金海博
    • 摘要: 我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关于“农业”的政策更是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上的重中之重,自1368年明朝建立以来,明太祖朱元璋在社会复苏、人口增多等众多区别于前代的历史条件下,着重注意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以及被前代统治者所忽略的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植根的农耕文化,并就此制定一系列农业政策,借此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本文以河州农业为例,探究明王朝在地方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