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地流转

农地流转

农地流转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193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7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5563篇;相关期刊764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院长(系主任)联谊会等;农地流转的相关文献由254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必良、洪名勇、黄贤金等。

农地流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7 占比:24.63%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1.17%

专利文献>

论文:5563 占比:74.19%

总计:7498篇

农地流转—发文趋势图

农地流转

-研究学者

  • 罗必良
  • 洪名勇
  • 黄贤金
  • 杨俊孝
  • 胡新艳
  • 匡远配
  • 张绍良
  • 钟涨宝
  • 仇童伟
  • 夏显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诚; 程文仕
    • 摘要: 本文分别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三个维度选取10个指标构建白银市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19年白银市农地流转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经济、社会绩效对白银市农地流转综合绩效的影响较大,其权重值分别为0.41和0.419。(2)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人数及有效灌溉面积权重较高,是影响农地流转综合绩效的主要因素。(3)农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杨佳利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巨大变革,本文基于2005―2018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运行现状的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特征。
    • 康纪田; 聂淑亮
    • 摘要: 解决矿业用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关键是用地需求侧的改革。当前,矿业用地需求端有以“国家战略”为由确立“矿权优位”的趋势,矿产开发以“强制”“连带”以及“优先”等方式获取集体土地,地权人有接受强制缔约的义务。“矿权优位”理论违反物权平等原则,不契合市场配置土地的改革目标。应以权利平等原则矫正“矿权优位”主义,让矿产权人与土地权人进行平等谈判、交易。矿业用地制度应坚持以“用”地为中心,以“用地”需求决定“获地”方式,而不是相反。以产权平等保护为原则,合理构建多元的矿业用地产权制度。
    • 张鹏; 吴明朗; 张翔
    •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下,利用“互联网+”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自然、物质、金融、社会、人力和心理6个资本维度测度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互联网、农地流转影响可持续生计的内在机制,并验证了互联网对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通过社会嵌入机制和推动电子商务促进农地流转(转入和转出);互联网通过推动家庭农地转入进而提高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互联网、农地转入显著促进可持续生计能力中人力、金融和心理资本的存量积累,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和农地转入对教育水平和可持续生计水平不同的家庭影响效果各异;互联网推动农地转出促进农户即期收入增加。最后提出建议,应加强农地交易市场的互联网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优化农户生计资本配置;差异化施策,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 仇童伟
    • 摘要: 发展农地流转市场被认为是减少耕地抛荒的重要举措,但农地转入主体往往对细碎偏远地块缺乏兴趣,这是否会诱发新的耕地抛荒值得深入探讨。利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耕地抛荒的影响。结果显示,农地转出户更可能抛荒耕地,致使耕地闲置荒芜。当村庄存在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农地流转诱发的抛荒将进一步加剧,而村集体组织实施的流转则有助于缓解该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机服务发展增强了农地流转对抛荒的激励作用,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使得耕地抛荒问题更为普遍,这是由细碎偏远地块的作业成本高造成的。随着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细碎偏远地块更容易被市场放弃,应重视公共干预在农地配置和高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 冯华超; 韩春旭
    • 摘要: 新一轮农地确权的政策绩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策目的与农民主观认知的一致性,特别是对农地承包关系稳定的认知与偏好。基于三省1333个农民调查数据,在系统考察农地确权对农民调整农地偏好的影响后,研究发现:(1)有40%的农民对农地调整仍然有强烈的偏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确权后仍会调整农地"。(2)农地确权可以降低农民的调整偏好,但这一影响要受到村庄农地调整实践的影响:在近期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确权对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提升效应更显著;当农民对确权后继续调整农地的预期较高时,确权对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提升效应不明显。(3)农地流转不一定会降低农民的调整偏好。今后要进一步稳定和固化承包权,加强确权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并进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逐渐转变农民的主观认知,使得其与国家的政策目的相一致。
    • 贺林波; 谭果
    • 摘要: 基于2016—2020年湖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地流转的制度基础,估计了农地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了农地流转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与村庄土地资源禀赋是决定农户承包土地规模的主要因素,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成为决定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核心因素之一;承包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有降低的趋势,但是,经营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有提高的趋势;农地流转对承包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没有影响或负向影响,对经营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地流转有助于提高经营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为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要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政府要加大乡村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立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中心,降低交易成本。
    • 孟俊杰; 乔鹏程; 李柯; 王静
    • 摘要: 【目的】探索农民农地流转行为和规模的影响因素,为推进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依据。【方法】基于河南省8县(市)问卷调研数据,选取户主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区域经济特征3个方面11个具体变量,构建Logit模型分析变量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再利用Tobit模型对转出和转入实际规模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影响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的因素不尽相同,影响流转行为和流转规模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但显著水平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对农地转出呈正向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非农收入比重、流转期限、本村土地租金及村集体是否组织流转等,其中非农收入比重、流转期限对转出行为和转出规模均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对农地转入呈负向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非农收入比重、本村土地租金,呈正向显著影响的有流转期限、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是否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地区类型等,其中非农收入比重、流转期限、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等变量对转入行为和转入规模均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建议】从农地流转主要影响因素着力,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中介、合同管理作用,适时合理调整租金水平,从而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王杰; 蔡志坚; 秦希
    • 摘要: 采用Probit和工具变量法,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与农地转出期限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长期转出农地,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得到一致的结果;互联网使用促进农地长期转出的路径有二种,一是互联网使用通过降低转出户非农就业的失业风险来促进农地长期转出,二是降低因转入方违约行为导致的农地流转违约风险来促进农地长期转出;互联网使用对农地长期转出影响具有异质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在使用互联网后,其选择农地长期转出的可能性会相对更高。结合当前农户在农地流转期限决策中面临有效信息缺乏的现实,丰富并完善互联网相关专业平台的信息提供,并加强平台服务宣传以吸引、服务更多农户;提高低教育程度农户互联网信息获取能力,使其有效信息获取渠道从线下拓展为线下+线上。
    • 陈甲; 徐静文; 张红霄
    • 摘要: 流转租金的市场化是农地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农地市场中租金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完善。以转出方面临的流转事后交易费用为理论分析起点,基于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收集的1648个农地流转样本,采用OLS、2SLS和CMP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关系治理对流转租金的影响以及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对关系治理格局的改变和租金决定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流转双方的关系越紧密,信任和声誉机制约束发挥作用的强关系治理能够减少事后交易费用,双方就这部分交易费用进行博弈使得流转租金低于市场价格;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流转,替代了关系治理在减少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关系治理格局,流转租金接近于市场价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