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刚度矩阵

刚度矩阵

刚度矩阵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3年内共计68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4篇、会议论文84篇、专利文献29550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结构工程师、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73种,包括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等;刚度矩阵的相关文献由1429位作者贡献,包括钟阳、沈惠平、周水兴等。

刚度矩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4 占比:1.90%

会议论文>

论文:84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9550 占比:97.82%

总计:30208篇

刚度矩阵—发文趋势图

刚度矩阵

-研究学者

  • 钟阳
  • 沈惠平
  • 周水兴
  • 罗帅
  • 吴广磊
  • 周海龙
  • 李国强
  • 杨庆山
  • 杨浩
  • 王晓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裘钧
    • 摘要: 随着制造智能化的发展及工业产品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机器人加工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最主要领域之一,其解决了传统数控机床空间受限、价格昂贵等缺点。基于此,文中对机器人铣削、钻孔及磨削抛光3个常见的机器人加工工艺展开归纳和总结,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者提供理论借鉴和战略思考。
    • 李晓飞; 陈鸣东; 尹赫男; 孙宗光
    • 摘要: 从常曲率单跨曲线梁的动力学离散模型出发,推导出剪、弯、扭耦合的曲线梁刚度矩阵。结合曲线梁集中质量矩阵和多自由度系统运动方程的特征方程进行算法编写,计算出各阶固有频率及振型。通过对比所得到的刚度矩阵与有限元刚度矩阵各自的集成方法,直观展示了曲线梁结构刚度矩阵的分布形式,并论述了两种刚度矩阵的特征。并将刚度矩阵参与模态分析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者逼近真解速度快于后者,虽然在中低阶时所求解的各阶固有频率吻合较好,但有限单元法在高阶转动振型求解精度方面存在一定误差。所编写的计算程序可为实际工程中精确求解曲线梁结构模态提供参考。
    • 胡金鑫; 刘昌儒; 赵阳; 韩哈斯敖其尔
    • 摘要: 柔性铰链由于具有无间隙、无摩擦和易于一体化设计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操作、机器人、微纳定位等需要超精密高速运动的领域。面向高速高加速度双侧驱动系统,针对运动系统的整体高刚度和局部相对低刚度特性,设计了一种具有平动高刚度和扭转低刚度的半轮型柔性铰链。基于旋量变换理论,以半轮型柔性铰链中柔性单元的尺寸和位置角度作为设计几何参数,推导了铰链的六自由度刚度矩阵模型,并综合分析了各项设计几何参数对铰链的各向刚度、相对刚度以及转动误差的影响,并以整体平动高刚度和扭转低刚度为设计约束条件,讨论铰链结构参数的选取。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更为简洁、快捷,从而为柔性铰链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 朱春霞; 孙家宁; 赵元
    • 摘要: 刚度是并联机构的重要的特性之一,以3-TPT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依托刚度矩阵法对其静刚度分析求解。利用虚功原理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静力学雅可比矩阵的求解,以应对当并联机构受力平衡时,机构动力与负载的联系。同时运用刚度矩阵法构建了该机构的静刚度模型,并求解了机构的支链和整体的刚度,通过研究发现支链中对其的刚度影响最大是主动部分;并且当末端所受外力确定时,其末端的受力变形随着受力点x、y、z坐标的增大而减小。这为并联机构在生产实践中提供了设计理论基础。
    • 张耀虎; 马临超; 齐山成
    • 摘要: 单一条件下球轴承的载荷变形分析结果在理论和实际上存在偏差,同时分析球轴承时未考虑轴的受载变形影响,为此,将球轴承与轴的变形分析相结合,在考虑轴受载变形的轴承轴刚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球轴承轴的刚度计算方法。首先,基于赫兹接触理论以及变形协调与力平衡原则,构建了轴承刚度计算模型;基于欧拉梁模型,构建了轴刚度计算模型;基于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理论,构建了轴承轴刚度耦合模型;然后,根据材料力学理论,通过刚度矩阵的耦合,实现了对轴与轴承的耦合分析;最后,将软件计算结果与文献对照数据进行了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对球轴承轴的刚度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球轴承轴的刚度计算方法得出的最终数据与文献数据的对比结果误差在7%左右,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精确、快速地对球轴承轴模型的刚度进行计算;该研究工作可为传动系统的力学分析提供一些理论和计算方面的参考。
    • 龚赛; 戴宁; 程筱胜; 任利民; 张伟南
    • 摘要: 为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点阵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了点阵中杆的相交区域对刚度的影响规律。以3D实体单元模型预测结果为参考,在梁单元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多分辨率梁单元模型。在ABAQUS中对多分辨率梁单元模型和3D实体单元模型做了准静态压缩有限元仿真分析,发现应力-应变曲线较为吻合,表明多分辨率梁单元模型解决了3D实体单元计算成本高和梁单元计算精度低的问题,可以替代3D实体单元用于大规模点阵的力学性能分析。最后通过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SLM)制造了不同杆径的体心立方(BCC)点阵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多分辨率梁单元模型和3D实体单元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点阵结构的刚度。
    • 张锡治; 赵冬; 李星乾; 陈昆
    • 摘要: 基于边界条件为两端刚接的钢-混凝土预制混合梁,推导了考虑连接半刚性影响的预制混合梁刚度矩阵.当螺旋弹簧转动刚度趋于无穷大时,刚度矩阵将退化为两端刚接的预制混合梁单元刚度矩阵.通过引入无量纲参数p、δ对刚度矩阵进行简化处理.其中预制混合梁刚度系数p介于0~1之间,其反映了预制混合梁的半刚性特性.当节点为铰接时,刚度系数p趋近于0;当节点为刚接时,刚度系数p趋近于1.对单层单跨框架结构抗侧刚度进行分析,研究了预制混合梁钢梁长度与总长度比α、钢梁与混凝土抗弯刚度比e、结构柱线刚度i和螺旋弹簧转动刚度k对抗侧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节点转动刚度、预制混合梁长度比及抗弯刚度比、框架柱线刚度均对框架抗侧刚度具有较大影响.随着节点转动刚度增大,结构抗侧刚度显著增大.随着α减小或e、i增大,节点转动刚度的变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增大,抗侧刚度将对节点刚度更敏感.同时,计算了一个三层预制混合梁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量,并与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推导刚度矩阵计算的理论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随着节点转动刚度的增大,框架侧移量与层间位移角逐渐减小,且各层侧移量与层间位移角之间的差距也不不断减少.
    • 陈谱; 沈惠平; 邓嘉鸣; 吴广磊
    • 摘要: 基于方位特征(POC)的并联机构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低耦合度非完全对称的2T1R并联机构。首先根据序单开链法的机构运动学建模原理,分别给出该机构位置正反解的求解算法,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其正确性;其次针对该机构的刚度特性问题,基于虚拟弹簧法建立了该并联机构的刚度模型;最后分析了该机构刚度矩阵中扭转刚度和线性刚度的变化趋势,得出该机构的刚度在工作空间内变化较为平稳,能承受较大载荷,为该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及样机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吴建平; 蒋涛; 彭军; 银福康; 杨锦辉
    • 摘要: 针对有限元分析的计算问题,在现有采用全局通信方案的简单并行算法基础上,对其所涉核心算法,采用稀疏数据结构与局部通信进行并行算法优化设计,有效减少了通信所涉及的处理器个数与通信量.同时,通过采用非阻塞通信,并将与通信无关计算进行分离与前置的方法,进行计算与通信重叠,以有效隐藏通信开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所得算法相比现有算法具有明显改进,特别是对稀疏矩阵稠密向量乘与单元贡献装配,改进很大.同时,随着任务个数的增加,改进效果越明显.
    • 刘贺平; 朱振东; 罗阿妮
    • 摘要: 针对环形桁架式可展结构组成构件过多,易发生运动副的卡顿、滑动等问题,本文提出了 一种三杆星型张拉整体可展结构,并对其在外载荷作用下的运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此三杆星型张拉整体结构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中心构件驱动下的星型张拉整体可展结构的运动过程,结合仿真分析,验证此机构方案的正确性.通过建立刚度矩阵得出节点变形量,利用迭代法分析外载荷对机构运动影响.分析可知:此三杆星型张拉整体可展结构,能够在中心构件的驱动下实现折展,机构方案正确.外载荷会使此三杆星型张拉整体可展结构在展开过程中端面半径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