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光机理

发光机理

发光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0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147818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2015年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第五届上海照明科技及应用趋势论坛等;发光机理的相关文献由943位作者贡献,包括晋卫军、崔文秀、董川等。

发光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7818 占比:99.78%

总计:148151篇

发光机理—发文趋势图

发光机理

-研究学者

  • 晋卫军
  • 崔文秀
  • 董川
  • 郝庆隆
  • 何华强
  • 冯小花
  • 刘青宜
  • 周大成
  • 宋志国
  • 张中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东新; 武世然; 杜含笑; 李锋锋
    • 摘要: 铝酸盐系长余辉材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发光材料,具有价格低廉、易于推广等优点,能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文中介绍了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方法的改进、发光机理、光学计算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并详细阐述了铝酸盐系长余辉发光材料被应用于光催化、电池、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状况,最后对铝酸盐系长余辉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尧功梅; 庞承云; 蒙柳卫; 李清
    • 摘要: 丝氨酸蛋白酶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人体内丝氨酸蛋白酶水平的异常会引起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安全。丝氨酸蛋白酶荧光探针对于检测体内和体外的丝氨酸蛋白酶数量、活性动态以及临床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重点回顾了近5年来文献中报道的性能优异的常见丝氨酸蛋白酶荧光探针,以各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显色标记为出发点,总结了目前丝氨酸蛋白酶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旨在为丝氨酸蛋白酶的荧光探针设计策略与检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韩丹; 杨剑英; 胡珊珊
    • 摘要: 彩色氧化锆陶瓷因其色泽鲜艳、耐磨等优点,使其应用领域及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少量的稀土元素加入到氧化锆中,可制得出高耐热、化学性能稳定、色彩鲜艳的彩色陶瓷。笔者分别对稀土元素的发光机理、稀土彩色氧化锆的制备工艺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总结。
    • 吕雪杰; 许杰; 林航; 林世盛; 王元生
    • 摘要: Pr^(3+)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因其稳定高效的红色持久性发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Pr^(3+)掺杂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总结了Pr^(3+)离子发光特性与电荷迁移带位置的关系,概述了最近报道的发光材料体系,讨论了余辉性能的优化途径,介绍了相关材料在信息加密、交流发光二极管(AC-LED)、生物成像、应力传感等新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目前Pr^(3+)掺杂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王新然; 王凤翔; 廖雨; 马一智; 张钰; 王凯旋; 周雪莲; 朝克夫; 那日苏
    • 摘要: 自激活发光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硼氮化物缺陷发光材料因毒性低、合成简单、结构多样性等优点,具有成为新一代LED用荧光粉的潜力,但是低热稳定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高温固相一步法,通过部分取代LiSr_(4)(BN_(2))_(3)(LSBN)中的Sr,合成了一种新的LiSr_(2)Ca_(2)(BN_(2))_(3)(LSCBN)发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相组成、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LSBN为立方晶系,空间群Im-3m。在紫外区域有较宽的激发带,发射光谱峰值位于561 nm,半峰宽度(FWHM)约为4504cm^(-1)。LSCBN的发光强度是LSBN的的2倍。解释了LSCBN的发光机理,LSCBN荧光粉中存在替代式缺陷,在光激励下形成发光中心。变温光谱显示,150°C时,LSBN的发光强度为初始强度的17%,LSCBN的发光强度为初始强度的57%,超过了已报道的其他硼氮化物荧光粉。这种离子取代的方法能有效调控发光波长和增强荧光强度,改善热稳定性,为硼氮化物缺陷材料发光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应用前景。
    • 贾园; 杨婷婷; 杨菊香; 刘振
    • 摘要: 聚集诱导发光(AIE)聚合物在聚集后或在固态条件下发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具有成膜性良好、发光稳定性较高、加工性能优异等性能,在核磁成像、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等领域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文中在介绍AIE聚合物性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种类AIE聚合物的开发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共轭型AIE聚合物和非共轭型AIE聚合物,同时探讨了这类聚合物的发光机理,总结了其应用进展,并展望了AIE聚合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 闻军; 黄晓晓; 宁利新; 段昌奎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无机荧光粉中稀土离子和点缺陷发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作者与合作者们在该研究领域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结果。首先,简要介绍稀土发光材料第一性原理研究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超单胞模型的点缺陷计算以及基于波函数多组态相互作用的激发态计算。然后,从点缺陷的热力学稳定性与发光机理研究以及稀土离子4f→5d跃迁模拟与激发光谱指认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Ce^(3+)和Eu^(2+)离子掺杂荧光粉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对稀土发光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领域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简要总结。
    • 尹民
    • 摘要: 信息技术是21世纪支柱性的高新技术之一。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无不得益于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重大突破。发光材料就是这样一类信息功能材料,它的创新发展是推动我国显示、照明和光伏等光电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许多新兴战略性交叉产业(如照明产业与农业交叉联合下有望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植物照明工厂)的支撑元素。发展与创新的核心离不开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层面(如第一性原理计算)提升对材料本身发光机理的科学理解,正如基础研究的突破是引领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也是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手段。此外,材料发光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还可显著缩短新型发光材料从发现到应用的研发周期,降低相应的研发成本,为应对我国高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制造业现状创造了可行性。
    • 杨秀霞; 涂东
    • 摘要: 应力发光材料因在应力传感、光学信息存储、生物成像显示、防伪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已知该材料的发光大多集中在可见光波段范围,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更广阔的应用;而近红外应力发光材料由于不受明亮环境的干扰以及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透过性,逐渐步入科研工作者的视野,成为一类重要的应力发光材料。本文主要综述了近红外应力发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张岚; 王喜贵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沉淀法制备ZnO/ZnS/2TiO2∶Eu3+荧光粉,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透射电镜(TEM)以及荧光光谱技术对其结构、组成、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其发光机理.结果 显示,ZnO/ZnS/2TiO2∶Eu3+荧光粉的结构在温度高于600°C时趋于稳定状态,呈不规则结构,由ZnO、TiO2和ZnS构成.IR谱图表明,Ti—O—Ti桥氧键网络结构有利于Eu3+之间的能量传递.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引入TiO2使Eu3+光谱选律禁阻解除,提高了ZnO/ZnS/2TiO2∶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且当nZn(NO3)2∶nTiO2=1∶2时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好,612 nm处的5D0→7F2电偶极跃迁为最强发射峰,最佳退火温度为600°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