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75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5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1568篇;相关期刊446种,包括防护林科技、内蒙古林业、新疆林业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地下水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2013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等;土地沙化的相关文献由106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珂珊、李密文、胡培兴等。

土地沙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5 占比:5.72%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11568 占比:93.93%

总计:12315篇

土地沙化—发文趋势图

土地沙化

-研究学者

  • 彭珂珊
  • 李密文
  • 胡培兴
  • 刘拓
  • 盛海洋
  • 蒋高明
  • 乔彦肖
  • 刘忠阳
  • 吴祥云
  • 康文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玮辰
    • 摘要: 一、引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闽宁镇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人迹罕至。20世纪80年代,来自“西海固”的移民来到此处开荒建设,引入葡萄种苗,并开始大规模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厂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闽宁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已将葡萄酒发展成了特色产业。本文利用SWOT理论模型对闽宁镇的葡萄种植以及葡萄酒产业进行策略分析,发现葡萄种植确实为闽宁镇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提升与生态环境改善。
    • 陈静
    • 摘要: 我国各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由于人们存在过度开垦和乱砍滥伐的现象,因此,土地沙漠化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同时,沙尘暴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土地沙化的治理,采取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
    • 孙姝娟
    • 摘要: 依据辽宁省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土地沙化监测数据,分析了辽宁省沙化土地的现状,并阐述其10年间的动态变化,总结了辽宁省针对沙化土地开展的治理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 周德群
    • 摘要: 在自然界中天然赋存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称为矿产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4大类17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62种.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进行着大规模高强度资源开发,出现了一大批资源枯竭型企业.其矿山开采条件恶化、安全隐患突出,矿区水系破坏明显,土地沙化、塌陷严重,复垦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直接导致“矿竭城衰”,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 刘文民; 田鹏; 刘利昆; 赵广举; 穆兴民
    • 摘要: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沙化区草地土壤质量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土壤质量指标构建最小数据集,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Soil Quality Index),评价了青藏高原海晏县、共和县、贵南县3个典型沙化区不同沙化程度下的土壤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程度的减弱,3个典型沙化区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均值由0增大至(0.8±0.18)kg/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等养分含量增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增大了87.28%;土壤容重减小了33.62%;(2)3个典型沙化区内不同沙化程度下,贵南县森多镇土壤质量最好,其次为共和县铁盖乡,海晏县三角城镇土壤质量最差;(3)最小数据集与全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采用最小数据集法代替全数据集法评价典型区沙化草地土壤质量是行之有效的。综上所述,沙化区草地的土壤质量随沙化程度的加剧逐渐降低,不同沙化区草地土壤质量存在空间差异性。
    • 陈静; 刘鹤; 罗忠瑞; 蔚珍; 罗志琳; 吕苏文; 黄浩
    • 摘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进出口贸易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国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土地沙漠化问题,其对于大众正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为显著。基于有效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我国已大量应用各种防沙治沙造林技术,用于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证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文章首先阐述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内容,最后提出提升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应用质量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提升防沙治沙造林技术应用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 马秀梅
    • 摘要: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沙漠面积最大、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策源地。区域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四大沙漠分布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总面积的35.11%,占全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阿拉善盟荒漠化土地面积16.41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总面积的60.85%,占全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94%;沙化土地面积19.8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总面积的73.67%,占全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8.71%;全盟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6%。面对严重的风沙危害,阿拉善盟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西北边陲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盟森林面积持续增加,资源保护全面加强,重点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产业快速发展,为将阿拉善盟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 王铁军; 冯长红; 肇楠
    • 摘要: 河北省地处华北,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接内蒙古高原,环绕京津,属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敏感区,是全国土地沙化、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土地面积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11个区市的84个县(市、区),荒漠化土地面积2580万亩,主要分布在除唐山、秦皇岛外的118个县(市、区)。其中,处于京津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是我国北方风沙南侵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沙化土地非常突出的重点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929万亩,超过河北省沙化土地的60%,大风沙尘、水土流失等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 陈圆; 杨海镇
    • 摘要: 对生态环境进行脆弱性评价是划定生态保护重要区的重要前提。地处柴达木腹地的德令哈市位置偏远,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按照常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改进评价模型,采用替代指标法进行评价。根据德令哈市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基于地理信息空间分析,采用改进模型法,对完整性不高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替代,从而对德令哈市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两种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德令哈市水土流失的极度脆弱区域面积为4905 km^(2),占区域总面积17.90%;土地沙化的极度脆弱区面积为4932 km^(2),占区域总面积18.00%。2)德令哈市的生态脆弱性较高,极度脆弱区面积为9032 km^(2),占区域总面积32.96%,集中分布在德令哈市的南部地区与柯鲁柯镇和怀头他拉镇的交界地区。该项研究可为德令哈市保护重要区的划定提供支撑。
    • 张俊科
    • 摘要: 我国是受土地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沙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并有效地防止了区域沙漠化土地的扩展趋势,实现了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的“双减少”。2009—2014年,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一、土地沙化危害土地沙化危害包括风蚀和沙埋造成的直接危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