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263152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气象观测技术交流会等;微物理特征的相关文献由3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西川、王俊、高太长等。

微物理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3152 占比:99.95%

总计:263275篇

微物理特征—发文趋势图

微物理特征

-研究学者

  • 刘西川
  • 王俊
  • 高太长
  • 吕晶晶
  • 杨军
  • 牛生杰
  • 姚展予
  • 李仑格
  • 秦彦硕
  • 胡云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玉欣; 韩辉邦; 康晓燕; 田建兵; 郭世钰
    • 摘要: 利用2019年5~10月布设于三江源地区隆宝高寒湿地的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分析高原山区夏秋季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雨滴微物理特征、平均雨滴谱分布、下落速度及Z-R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隆宝地区夏秋季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的雨滴微物理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对流云降水雨滴微物理参量略大于层状云降水;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雨滴谱均呈单峰型分布,雨滴数浓度随着降水粒子直径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M-P分布和Gamma分布对隆宝地区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拟合均较好,相对而言,Gamma分布拟合能更好地反映实际雨滴谱拟合线弯曲特性;隆宝地区不同尺度雨滴粒子下落速度不同,对流云降水粒子落速范围略大于相同尺度上的层状云降水,传统粒子下落速度拟合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观测点的高海拔和较低空气密度是造成观测速度大于其下落速度的主要原因;三江源隆宝地区层状云降水Z-R关系为Z=418R^(1.90),对流云降水Z-R关系为Z=630R^(2.12),传统的雷达估测方法会低估该地区降水。
    • 周丹; 周淑玲; 田金华; 邵振平; 王俊
    • 摘要: 利用郑州Parsivel降水现象仪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郑州2021年7月20日罕见特大暴雨的微物理特征,主要结果为:(1)本次特大暴雨是受弱冷空气和6号台风“烟花”北侧东南气流共同影响造成的,深厚的暖湿空气、对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郑州附近地面东南风与西北风的强辐合利于极端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暴雨期间,在郑州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大,大于55 dBZ的强回波持续时间长,造成罕见的强降水。(2)本次暴雨过程中,直径小于2.0 mm的粒子对雨滴总浓度有主要贡献,为84.7%;直径为1~4 mm的粒子对总雨量有主要贡献,为83.9%,其中直径为2~3 mm的中粒子对总雨量贡献最大,为36.7%。(3)不同雨强的平均雨滴谱分布特征差异较大。雨强为10~100 mm·h^(-1)时,随着雨强增大,直径小于2.0 mm的粒子数密度变化不大,直径大于3.0 mm的粒子数密度明显增加,同时谱宽不断增大,表明雨强的增大主要受大粒子浓度增加所影响,当雨强大于100 mm·h^(-1)时,随着雨强增大,小粒子、中粒子和大粒子的数密度几乎同时增加,表明雨强的增大是各种尺度粒子同时增大所导致的,γ分布的3个参数N_(0)、λ和μ随着雨强增大变化较小,斜率λ和形状因子μ倾向于固定数值。
    • 卫甜; 丁亨; 邱贵强; 樊瑞瑞; 姚佳林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对2010年7月1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嵌入对流云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云中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WRF模式较理想地模拟出了此次对流过程。嵌入对流云是在大气上层分布有成片的层状云,低层有零星的对流泡生成的情况下,随着低层对流泡的不断发展壮大,当其伸展至层云的高度时镶嵌其中而成;嵌入的对流体在随层状云东移的过程中反复进行着并合、分裂过程,而且分裂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右移性对流体的选择性加强;云系中不仅存在云水直接转化为雨水的暖云降水机制,也存在有播撒—供应的冷云降水机制,且成熟阶段冷、暖云降水机制均较为活跃;物理量场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度在发展阶段最强,最有利云系的发展。
    • 范思睿; 王维佳
    • 摘要: 利用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联合雨滴谱仪、L波段探空和地面常规气象台站等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秋季一次层状云弱降水过程进行观测,分析研究了其宏、微观结构特征及雨滴谱分布特征,并对云中融化层(零度层亮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云系内有对流泡,雨强大部分集中在2 mm·h^(-1)以下,降水峰值与对流泡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降水发生前主要为层状云,云顶高度约为3 km,云底高度约为1.5 km,云中主要以粒径小、相态单一的液相粒子为主;降水发展期的云系以层状云为主,伴随对流泡发生,层状云顶高度约为4 km,云系内的对流泡云顶最高可达10 km,雷达回波及地形成地面降水,云中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融化层)现象;降水消散期的云系变为双层云,下层以层积云为主,云顶高度在4 km以下,以粒径小、相态单一的液相粒子为主,上层云以高积云为主,云底高度约在5 km,云顶高度延伸到8 km以上,以粒径小、相态单一的冰相粒子为主。(3)降水发生前和降水发展期云滴谱呈单峰结构,谱较窄,谱宽在0.312~2.375 mm之间,峰值位于0.437 mm,以小粒子为主,降水消散期为双峰型,峰值位于0.437 mm和1.375 mm之间。降水发展期雨滴谱和数浓度相对更大。(4)层状降水云零度层亮带厚度为200~600 m,不同雷达参量上亮带厚度不同;退偏振比对零度层亮带最为敏感,最早在垂直廓线上出现亮带信息,是粒子相态变化的重要指标;亮带厚度与径向速度、谱宽、退偏振比差值相关度很高,但与回波强度差值关系不大。
    • 高雅; 于国强; 商建
    • 摘要: 2016/2017年冬季在天津开展平流雾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试验,结合距地66 m高度处雾滴谱和255 m气象塔大气边界层资料,对重度霾后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雾体内部的微物理特征展开分析,讨论其生消演变特征,并对重度霾背景下大气颗粒物浓度与雾微物理量的相互作用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高空脊前的负涡度平流维持地面均压场,低层反气旋环流外围偏南气流促使暖湿空气向天津地区输送;66 m高度数浓度高值出现在雾过程成熟阶段初期,而含水量、特征直径高值出现在成熟阶段后期,对应成熟阶段后期雾滴数浓度减少、地面能见度小幅跃升;重度污染造成高颗粒物浓度导致雾滴数浓度增多,雾滴尺度偏小,平流雾对颗粒物具有明显的湿清除效应,通过不同站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可以判断雾在水平方向有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发展进程。
    • 韩亚东; 赖欣; 孙凌
    • 摘要: 利用雨滴谱和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等资料,针对2020年7月21日发生在那曲地区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云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流云在傍晚达到最强。强对流区内存在明显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降水最强时雷达回波达到40 dBZ以上,降水过程中最大云顶高度为12 km,最小为720 m。那曲地区Gamma分布相对于M-P分布更适用于对流云小直径粒子(0~1 mm)的雨滴谱拟合,随着粒子直径增大,降水越来越不稳定。
    • 王洪; 张佃国; 王文青; 王俊; 李毅; 王烁
    • 摘要: 基于地基云雷达、微雨雷达和天气雷达等遥测设备观测资料,结合挂载KPR云雷达和DMT粒子测量系统的飞机平台,详细分析了山东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的云降水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呈现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特征。零度层以上,5~6 km高度层内,对流云降水多普勒速度和谱宽均大于层状云,说明对流云降水环境垂直气流、粒子尺度等均大于层状云。对流云降水,云雷达和微雨雷达时空剖面上出现由衰减造成的“V”字形缺口,云雷达衰减程度大于微雨雷达,且随高度增加,衰减越大。层状云降水,零度层亮带附近,雷达反射率因子跃增高度比多普勒速度高80 m,多普勒速度跃增高度又比谱宽高20 m。降水云系零度层附近降水机制复杂,粒子形态有辐枝冰晶聚合物、针状冰晶聚合物和云滴;0°C层以上,5~6 km处,对流云降水的多普勒速度和谱宽均大于层状云降水,即对流云降水环境垂直气流、粒子尺度范围等均大于层状云降水。
    • 摘要: 《太行山区层状云降水物理过程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孙鸿娉等著该书针对太行山区层状云降水云系,以有设计的飞机探测为主要手段,综合利用卫星、雷达、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等多源观测资料,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太行山区层状云宏微观物理量的统计特征,深入研究了典型层状云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特征,对太行山层状云降水云系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太行山层状云降水概念模型,获得了太行山地区层状云降水形成过程及人工增雨机理的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增雨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黄秀韶; 刁秀广; 韩永清; 李芳
    • 摘要: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卫星、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20年8月6日发生在山东曲阜一带的强降水风暴合并前后双偏振参量特征和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带之间产生多次合并,合并后风暴加强发展,产生较大的分钟降水量和累计降水量。(2)新生单体最典型的双偏振特征是具有大的Z_(DR)和CC,以少许液态粒子为主;新生单体迅速发展过程中上升气流强度明显加强,出现明显的K_(DP)柱和Z_(DR)柱,液态粒子浓度明显增大并出现偏大的液态粒子。(3)合并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风暴顶高、强回波区顶高和K_(DP)柱明显增高,-10°C层高度以下,特别是在风暴底层K_(DP)值明显增大。(4)合并之后风暴发展最典型的微物理特征是,-10°C层高度之下液态雨滴粒子浓度迅速增大,-10°C层高度之上冰晶或霰粒子层的厚度明显增大。发展旺盛的风暴中、低层有丰富的液态水,风暴高层含有丰富的冰相粒子,从而导致风暴产生高强度降水。
    • 范雯露; 景晓琴; 杨璟; 周思雨
    • 摘要: 混合相态层状云与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现阶段数值模式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这是导致云降水的模拟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为了加深对层状云与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差异的理解,并为模式的验证和参数化开发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在中落基山地区进行的Ice in Clouds Experiment—Layer Clouds(ICE-L)项目和High Plain Cumulus(HiCu)项目的飞机观测资料,定量对比分析了该地区大陆性混合相态冬季较浅薄的层状云与较弱及中等强度的夏季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其中,粒子图像和粒子谱通过2D-Cloud和2D-Precipitation探头得到,液态水含量通过热线式King探头测量得到,冰水含量基于粒子谱计算得到。主要结论有:(1)在-30°C~0°C的温度层范围内,夏季对流云内的液态水含量比冬季层状云高一个数量级,冰水含量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并且在对流云云顶附近观测到更多的过冷水。此外,夏季对流云中液态水含量在-20°C~0°C上随温度降低而升高,而冬季层状云则相反。夏季对流云中更活跃的冰晶生成和生长过程使得云内液态水质量分数小于层状云。(2)冬季层状云与夏季对流云内相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随着温度从0°C降低到-30°C,在冬季层状云中冰晶发生贝吉龙过程,云中的过冷水为主的区域向混合相态和冰相转化。而夏季对流云中相态结构更为复杂,体现了对流云中复杂的冰水相互作用。(3)在-30°C~0°C的温度范围内,夏季对流云的粒子谱宽度大于冬季层状云。随着温度的降低,冬季层状云与夏季对流云均存在粒子谱增宽的现象。(4)冬季层状云中,温度低于-20°C时冰晶主要为无规则状,在-20°C~-10°C观测到了辐枝状和无规则状冰晶,在-10°C以上观测到了柱状和无规则状冰晶,说明冰晶的生长主要为凝华增长和碰并增长。而夏季对流云以冻滴、霰粒子与不规则冰晶为主,说明主要为液滴冻结、淞附增长和碰并增长为主。(5)在夏季对流云较强的上升气流中存在较高的液态水含量,但垂直速度与云内冰水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