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跳呼吸骤停

心跳呼吸骤停

心跳呼吸骤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7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8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9208篇;相关期刊313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护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等;心跳呼吸骤停的相关文献由113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玉琴、祝益民、刘发兰等。

心跳呼吸骤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8 占比:0.92%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9208 占比:99.03%

总计:59785篇

心跳呼吸骤停—发文趋势图

心跳呼吸骤停

-研究学者

  • 任玉琴
  • 祝益民
  • 刘发兰
  • 孙立琴
  • 张瑜
  • 张立民
  • 朱莎莎
  • 杨勇填
  • 柴湘平
  • 江慧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璇; 井奚月; 周官恩; 刘倩; 赵文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medullary infarction,MI)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收集2016年-2021年度于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MI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根据头部MRI-DWI所示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头部MRA所示血管狭窄程度及主要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分组及分析。结果研究纳入患者28例,延髓外侧梗死(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LMI)19例,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9例。占比较多的LMI患者中,自头端至尾端,上部4例,中部11例,下部4例。轴位层面,中侧4例,背侧14例,1例贯穿中背侧。28例患者中,50%为大面积MI(DWI高信号≥延髓总体面积的1/3)及中等面积MI(延髓总体面积的1/4≤DWI高信号<延髓总体面积的1/3)。16例患者完成头部MRA检查,其中12例为中重度血管狭窄。28例患者中16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其中合并小脑梗死9例。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均以头晕及构音障碍为主。19例LMI患者中,以头晕为主诉者16例,构音障碍16例,吞咽困难10例,肢体无力7例。9例MMI患者头晕为主诉者6例,构音障碍8例,吞咽困难3例,肢体无力7例。结论MI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以LMI为主,中段延髓偏背侧患者更为常见。中等面积MI和大面积MI的患者占比较高,大部分患者存在血管中重度狭窄,常合并小脑梗死。主诉以头晕及构音障碍为主,LMI更容易出现吞咽困难,MMI更容易出现肢体无力。
    • 孙文澜
    • 摘要: 近年来,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铁站、火车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心跳呼吸骤停事件屡有发生,其中不乏“第一响应人”实施心肺复苏和AED电击除颤,成功挽救生命的案例。AED的身影不断冲上热搜榜,出现在普通百姓的视野中,它的作用慢慢被广大民众所知晓,不少人亲切地称其为“救命神器”。甚至有人提出在公共场所大量装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建议。
    • 王金文; 方军; 张瑜; 杜妙婵; 殷凤如
    • 摘要: 目的研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球囊面罩通气与球囊气管插管通气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21年9月东莞市横沥医院收治的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抢救方式分为对照组(28例)与研究组(28例)。对照组行球囊面罩通气,研究组行球囊气管插管通气。比较两组抢救前后生理指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变化与抢救情况(人工通气建立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抢救前,两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抢救5 min后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高于抢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抢救5 min后血氧饱和度(87.41±11.42)%、平均动脉压(49.04±9.13)mmHg更高,人工通气建立时间(43.38±2.29)s更长,心肺复苏成功时间(5.51±3.27)min、自主循环恢复时间(9.21±2.72)min更短,抢救成功率95.4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2.711、49.029、11.838、11.122,χ^(2)=5.250,P<0.05)。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球囊气管插管通气的应用效果优于球囊面罩通气,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生理指标水平,缩短其心肺复苏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成功率更高。
    • 李德志
    • 摘要: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日常生活中,发生意外事故并不罕见,且不少事故发生太突然,凶险莫测,患者常常来不及去医院,必须在现场做应急处理,采取急救措施。因此,学习外伤急救的一些基本方法非常必要。电击伤电击伤又称触电,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后引起的人体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重者可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急救处理:迅速脱离电源,防止进一步损伤。当人被电击后,可能由于痉挛、失去知觉而不能自行脱离电源。
    • 郭腾飞
    • 摘要: 心跳呼吸骤停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是指由于心、肺器官本身疾患如心肌梗死、冠心病、肺梗死、呼吸道烧伤、呼吸道梗阻等所致;继发性是指心、肺器官本身正常,但由于其他部位或器官疾患引发全身病理改变而导致心跳呼吸骤停,如严重创伤、电击、溺水、休克、中毒、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植物神经失调等。但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均由于直接或间接引起冠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下降等机制而致。
    • 马凯波; 罗添文; 石智杰
    • 摘要: 目的:对比球囊气管插管通气与球囊面罩通气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抽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与2020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抢救的共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面罩组与插管组各33例,面罩组患者进行球囊面罩通气,插管组患者进行球囊气管插管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情况、生理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插管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P<0.05);插管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时长、恢复自主循环时长均明显小于面罩组(P<0.05),插管组患者人工通气建立时长明显大于面罩组(P<0.05);抢救5 min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均明显上升,且插管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明显高于面罩组(P<0.05).结论:球囊气管插管通气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成功率更高,有助于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效率,可作为急救中推荐的人工通气方法.
    • 陈美伶
    • 摘要: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ICU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亚低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ICU接受亚低温治疗的4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n=22)与对照组(n=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护理后以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将精细化护理模式用于ICU心跳呼吸骤停亚低温治疗中的护理效果确切,可显著减少不良事件,改善预后,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 贾本君; 王地梅
    •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肺复苏机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在2017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52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n=26)和干预组(n=26),对照组患者采用徒手的方式进行抢救,干预组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肺复苏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61.9±6.5)mmHg,(91.8±6.8)mmHg,(12.9±10.8)min,(4.8±1.9)min,和对照组比较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将心肺复苏机用于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的病情改善明显,效果优于传统的徒手心肺复苏.
    • 郑瑞玲; 邓晓雯
    • 摘要: 目的:探究在心跳呼吸骤停病患接受亚低温诊疗过程中精细化护理措施的应用以及其产生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019年6月-2021年3月,通过随机方式完成在接受诊疗的心跳呼吸骤停病患选择工作,共收录病患52例,根据病患所接受的护理方式分为一组和二组,每组26人,一组病患所接受的护理措施为常规亚低温诊疗护理措施,二组病患所接受的护理措施为精细化护理措施,对两组病患的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二组病患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一组病患,在接受诊疗过程中,二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一组病患,两组病患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数据学范畴内具有对比意义.结论:在心跳呼吸骤停病患接受亚低温诊疗的过程中,给予病患精细化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亚低温诊疗的诊疗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建议在亚低温诊疗中推广使用.
    • 高晗; 王莎莎
    •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 I C U)接受心肺复苏(C P R)患者中,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EICU住院过程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并进行CPR的患者,共11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CPR后出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存活出院为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分析影响EICU内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统计的117例患者中,33例最终复苏成功,占28.21%.经单因素分析,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5.152±10.456)min、肾上腺素用量(2.303±1.132)mg;在心跳呼吸骤停前是否已气管插管及心跳呼吸骤停前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面均存在不同的差异;而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各方面两组之间的影响EICU心肺复苏效果的单因素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拟合多因素方程,P=0.15为剔除标准,采用后退法筛选变量,得出CPR持续时间和肾上腺素用量是影响EICU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结论 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接受心肺复苏(CPR)患者中,患者的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心跳呼吸骤停前是否已气管插管及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