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4376篇;相关期刊1001种,包括海外英语(中)、华文文学、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第一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等;文化身份的相关文献由209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岳川、岳峰、李厥云等。

文化身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5 占比:8.1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4376 占比:91.82%

总计:26548篇

文化身份—发文趋势图

文化身份

-研究学者

  • 王岳川
  • 岳峰
  • 李厥云
  • 卢衍鹏
  • 王静
  • 许心宏
  • 赵阿茹娜
  • 陈蕊
  • 刘英波
  • 吕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于凤保; 段小莉
    • 摘要: 《我不再感到歉意》是瓦努阿图著名诗人卡利·瓦托科和艾伯特·莱奥马拉创作于反殖民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作。从当下、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分别探究诗中涉及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文化内涵。研究认为,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诗性书写,先后引领作为预设读者的土著族群穿越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的不同时空中,使之更加明确和深刻地理解当下时空中被奴役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原因,进而在穿越时空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使之更好地把握当下时空中的文化身份以及探究未来时空中如何建构理想的文化身份
    • 黄艳彬
    • 摘要: 本文以《本草纲目》三个译本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三个译本中的译者因素和历史语境因素,阐述译者文化身份在文本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和所处的不同历史语境对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等的影响。翻译作为一种阐释行为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之内,译者根据不同的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和工作经历等确立自身的主观立场,构建独特的文化身份,同时受到历史语境和个人文化身份双重制约,在与读者意图建构阐释共同体的过程中,对所翻译的文本有意识地进行选取、摒弃、扩充或浓缩,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翻译实践中要重视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译者要具备必要的自觉性、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译本要充分考虑当代语境和预期读者,增强译本读者的针对性;按照阐释精神客观接受现有译本、不断推出复译本和多类型译本,深化和丰富中医药典籍理解,在译者、译本、读者合力下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 康杨达琦
    • 摘要: 理查德·霍加特是伯明翰学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识字的用途》一书中,他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并肯定了二战前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二战前大众文化环境是工人阶级大众持续生成自身阶级意识的土壤,也是他们抵御资本异化的生活空间。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文本化反刍中,战前工人阶级大众持续衍生着独特的文化身份;先人们生活经验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无意识则是大众文化发展的连贯性的历史性起点。相较而言,二战后席卷而来的文化工业则意在遮蔽工人阶级对生活经验的感知,企图建构匮乏现实意义的平面化社会来圈养大众。但大众并未自甘于灌输式的文化投喂,经由园艺、饲养和体育运动等各类兴趣爱好,大众亦在努力重新建构具有实践性内涵的文化氛围。
    • 刘斌贤
    • 摘要: 作为莫桑比克的著名作家,米亚·科托利用《耶稣撒冷》一书,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寻找属于作者的文化身份,重构莫桑比克的国家形象。本文分析《耶稣撒冷》中的文化身份主题,为米亚·科托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启示。
    • 赵丹
    • 摘要: 知名汉学家葛浩文在对中国文学英译实践的三十年历程中,其动态的文化身份转变对其翻译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文本选择策略成为其主体“操控”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译者在主体“操控”下忠实与再创造相融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实现了更高的读者接受度。葛浩文的英译实践过程也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 徐锦辉
    • 摘要: 后殖民主义作为描述殖民现象与文化霸权意识的理论方法,从身份、民族、文化三个维度,探索消解殖民文化意识的可行性途径,进而揭示出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的合法性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维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重叠或交叉,正是由于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得后殖民主义理论呈现出复杂性特征。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生成语境中,解释身份、民族、文化之间的审美逻辑及其叙事策略,可以明晰理论的表达机制及其生成关系。这不仅可以更辩证地阐释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话语,还呈现出从“他者”的文化批判到“他者化”理论的建构路径,从而明确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关系,并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下复杂的文化现象及其方法论意义。
    • 邓美琦
    • 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后两代华裔的故事。母亲和女儿作为两代华裔的代表,其不同的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吸引了大批西方读者,小说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十分引人注目。文章基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探析《喜福会》面向美国大众时所展现出来的具体的中国形象,探究新一代华裔面向中国形象时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具体态度。
    • 单子璇
    • 摘要: 作为携带传统文化“出海”的头部网红,李子柒已经成为了著名的“传统文化传承者”。但是追溯李子柒过往的身份标签,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一个网红美食博主“出圈”为文化名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从国内转向国外的过程中,“东方文化”作为西方语境下的特殊关注点得以召唤,“李子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语境中回归。在这个过程中,网红到文化传播者的二重身份转换完成。同样的视频内容在国内被受众视为“田园牧歌”,在国外却被看作“神秘的东方力量”,二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身份落差。
    • 白玲玲
    • 摘要: 本文从民俗文化外宣的概念及必要性入手,简要分析外宣翻译中的整个任务过程,包括翻译准备、实施和译后校正。重点探讨外宣翻译及塑造文化身份方面的策略建议,如确定文化特点与翻译原则,对专有名词及民谚成语进行特殊处理等。
    • 郭佳
    • 摘要: 法国文学渊远流长、影响深远,法国文学对当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不论从体裁、表现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所涉及的法国作家更是有其自身的文学风骨。当代法国文学镜像当中的文化身份,根据其自身经历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打造了法国文学作家独特的文学身份,致使当代法国文学有着非现实性和独创性等特征。该文根据中国文学与法国文学的比对、当代法国文学的特点、法国作家构建文化身份的原因以及多元文化视角下对法国进行文学镜像中文化身份的探究展开论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