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斜视

斜视

斜视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37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06篇;相关期刊568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第5届全国儿童视觉发育及保健学术会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暨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儿童视觉发育保健及弱视斜视防治学术会议等;斜视的相关文献由403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堪兴、余新平、邢孟道等。

斜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3 占比:78.0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63%

专利文献>

论文:506 占比:21.31%

总计:2374篇

斜视—发文趋势图

斜视

-研究学者

  • 赵堪兴
  • 余新平
  • 邢孟道
  • 麦光焕
  • 郭静秋
  • 颜建华
  • 余焕云
  • 张伟
  • 卞薇
  • 梁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任洪杏; 程静; 秦爱姣; 石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在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5月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的患者17人为研究组,采用OCTA系统软件工具,以μm为单位测量视网膜固视点和黄斑中心凹之间的距离,同时收集非斜视、弱视且中心注视健康者17人为对照组,并分析受试者的浅层视网膜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vessel length density,VLD)、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周长及FAZ圆形度。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偏心距离为(632.18±310.62)μm,黄斑中心凹浅层血管丛VLD为(5.31±3.44)mm^(−1),PD为0.16±0.08,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AZ面积(0.28±0.17)mm^(2),FAZ周长(2.05±0.56)mm、FAZ圆形度0.67±0.06;与研究组対侧眼和对照组相比,V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组弱视眼偏心度与偏中心距离显著相关(r=0.834,P<0.001)。结论:OCTA可以量化偏中心距离,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血流长度密度较対侧眼及健康眼低。
    • 原俊; 李丹琪; 贾薇; 张勤
    • 摘要: 目的分析下斜肌后徙术与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分别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伴下斜肌亢进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12例伴下斜肌亢进斜视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后徙组58例与部分切除组54例,后徙组给予下斜肌后徙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部分切除组给予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垂直斜视度数、下斜肌功能及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后徙组总有效率高于部分切除组(P0.05)。结论下斜肌后徙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伴下斜肌亢进斜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降低垂直斜视度数,促进下斜肌功能和视功能恢复。
    • 吕自新; 郑祥辉; 姚晨阳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阿托品治疗高度远视合并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高度远视合并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0.01%阿托品治疗,观察组采用0.1%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后屈光度差值、眼轴长度差值、眼压差值,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立视重建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9.00%,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光度差值、眼轴长度差值和眼压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立视重建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阿托品治疗高度远视合并斜视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屈光度差值、眼轴长度差值、眼压差值和立视重建有效率,其效果优于0.01%阿托品治疗,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0.01%阿托品治疗。
    • 程金辉
    • 摘要: 目的分析斜视患儿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80例斜视患儿,借助单盲分组方法对两组患儿进行分组,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参照组选择常规方式对患儿施以治疗,观察组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患儿施以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视觉功能水平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正矫率、欠矫率及过矫率分别为92.5%、5.0%及2.5%,其正矫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8),欠矫率与过矫率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1.621,P=0.263、0.202);观察组患儿视近度、视远度及平均斜视度分别为(5.79±1.08)△、(5.84±1.38)△、(5.81±1.21)△,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7、9.845、11.916,P<0.001)。结论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斜视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视觉功能,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 郁林荫
    • 摘要: 斜视是眼科多发病、常见病,患病率约为3%~5%。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正常人两个眼睛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自由地转动,大脑会将来自两只眼睛的图像组合成一个单一的三维图像,实现人能判断目标距离人有多近或者多远(称为深度知觉)。双眼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目标。
    • 王家凤; 刘贺婷; 陶黎明
    •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5);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差值也有明显差异(t=2.218,P<0.05);但在6mo时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2.760,P<0.01)。结论:治疗前视力相同的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损伤更重。通过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恢复较快,而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快,但其立体视功能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
    • 李姬静(综述); 袁进(审校)
    • 摘要: 虚拟现实(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感官信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VR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视力、调节功能、立体视等视功能评估方面,VR结合红外眼动跟踪、双眼分视、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完全控制呈现给用户的画面,为实现个性化、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能,并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在斜视、弱视诊疗方面,VR再结合其环境沉浸性、三维成像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画面,减少了斜视眼位测量、弱视眼间抑制量化上的检测技术难度;并可以通过模仿斜视聚散训练、弱视知觉训练等范式,提高斜视正位训练、弱视知觉训练和立体视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增强现实技术与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增强、全息成像、三维音频提示和自适应光学相结合,可有效弥补低视力人群的视觉缺损,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近视防控领域,VR技术的利弊目前尚有争议,但仍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就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在视功能评估与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医工融合在眼科诊疗领域的发展。
    • 邹琼; 易敬林; 张英健; 张凤俊; 刘秋平
    • 摘要: 目的分析南昌市7732例3~6岁学龄前儿童眼科筛查结果,探讨和分析影响3~6岁学龄前儿童眼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7月南昌市经开区和红谷滩区45所幼儿园7732例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他们进行视力、屈光度和眼位等相关检查。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3~6岁学龄前儿童裸眼视力不良率为40.35%,女性视力不良率大于男性,经开区儿童视力不良率大于红谷滩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良率逐步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率16.21%;3~6岁学龄前儿童斜视的发生率为3.03%,5、6岁儿童斜视率高于3、4岁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力不良儿童的斜视率高于视力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昌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不良率偏高,且视力不良儿童中5、6岁儿童发生斜视的几率较高,年龄是学龄前儿童眼健康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
    • 吴浩; 苏小虎; 戴凌云; 田宇峰
    •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阿托品对小儿斜视矫正术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每组30例。A组常规麻醉诱导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B组入手术室后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滴鼻,常规麻醉诱导和维持;C组常规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阿托品0.01 mg/kg;D组入手术室后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滴鼻,同时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阿托品0.01 mg/kg。观察四组术后恶心呕吐、腹痛、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和胃肠电图(主频率、平均频率、平均振幅)的变化。结果四组恶心呕吐、腹痛和眼心反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恶心呕吐和腹痛发生率低于A组(P<0.008)。术中,四组主频率、平均频率、平均振幅高于术前(P<0.05);C、D组主频率、平均频率、平均振幅低于A、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阿托品可有效改善斜视矫正术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术。
    • 朱文卿; 范一丹; 李祥梅; 徐青; 曹增桢; 虞俊; 黄颖; 赵晨
    • 摘要: 目的评估斜视矫正术后使用灭菌透明眼罩遮眼的卫生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焦虑情绪与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6~9月在本院接受斜视矫正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使用透明灭菌眼罩覆盖术眼,对照组术后使用医用纱布覆盖术眼,分析患者术后结膜囊细菌培养、焦虑情绪评分,以及双眼视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对照组为1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2组术后焦虑情绪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斜视矫正术后使用透明眼罩遮眼比使用医用纱布能更好地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并且具有相同的卫生安全性,为更好地帮助斜视矫正术后患者的身心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