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槟榔

槟榔

槟榔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9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115篇;相关期刊664种,包括今日海南、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全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第十二次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中药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等;槟榔的相关文献由4140位作者贡献,包括匡凤姣、匡凤军、刘群等。

槟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9 占比:37.1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2115 占比:62.33%

总计:3393篇

槟榔—发文趋势图

槟榔

-研究学者

  • 匡凤姣
  • 匡凤军
  • 刘群
  • 冯彦勇
  • 郭航宇
  • 陈雪梅
  • 匡杨
  • 张伟
  • 徐凯
  • 杨玉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黄丽云; 齐兰; 杨耀东; 周焕起; 刘立云
    • 摘要: 为培育槟榔(Areca catechu)优良新品种,对10份核心资源品质进行鉴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00%~190.13%,其中,表儿茶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鲜果横径的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鲜果纵径与槟榔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聚类分析可将10份资源分为3组,Ⅰ组为S-J18-06、Z-J18-01、S-J18-08、Z-J18-05、S-J18-16、S-J18-15和S-J18-22;Ⅱ组为S-J18-19和S-J18-13;Ⅲ组为S-J18-25,Ⅰ组资源的果形均为海南加工企业需求类型。Ⅲ组资源S-J18-25的表儿茶素含量高、含特异生物碱成分,可在槟榔育种研究中加以挖掘利用。
    • 黄山春; 覃伟权; 唐庆华; 李朝绪; 宋薇薇
    • 摘要: 首次报道了中国一种为害槟榔的螨类比哈小爪螨[Oligonychus biharen(Hirst)],其主要危害槟榔的叶片,引起叶片发黄、干枯等症状,影响槟榔的光合作用,降低成年槟榔树的果实产量,槟榔苗期受害时树势易衰弱,甚至死亡。文中记述了其形态特征和为害特点,并分析比哈小爪螨严重发生的原因,提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为有效控制槟榔园比哈小爪螨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 鱼欢; 钟壹鸣; 吉训志; 张昂; 唐瑾暄; 李金双; 邓文明; 宗迎; 秦晓威
    • 摘要: 为了研究槟榔与香露兜间作后香露兜叶片光合特性及香气成分变化,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槟榔间作香露兜处理和香露兜单作对照在叶片的光合特性和香气成分等差异。结果表明,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叶片温度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温间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处理和对照叶片中共鉴定出9类31种香气成分,其中处理叶片的大量香气成分如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丙酮醇以及特征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等17种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丙酮酸甲酯和呋喃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叶片香气成分中角鲨烯和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乙酰-1-吡咯啉、角鲨烯、叶绿醇、新植二烯、2,3-二氢苯并呋喃、3-甲基-2-(5H)-呋喃酮以及丙酮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均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槟榔间作香露兜能提高香露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降低叶片温度,进而提高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和提升香露兜叶片品质,可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尹秀; 王爱萍; 邹泽傲; 李云龙; 王雅婷; 高新征
    • 摘要: 我国南药之一、药食两用的热带植物槟榔,其药理作用丰富,临床应用广泛。根据槟榔现有的分布记录及气象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槟榔在我国适宜性生长区域,为其种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3个时期(1970—2000年、2040—2060年、2061—2080年)不同碳排放情景下(RCP2.6、RCP8.5)的模拟预测结果精度均值都达到了0.990,结果可信度极高。槟榔适生区总面积在RCP2.6情境下呈下降趋势,在RCP8.5情境下呈上升趋势;贡献率和影响力最大的气候因子为最热季降雨量,符合槟榔的生态习性;集中分布区域主要在琼、粤、桂、滇南、台等地区。
    • 钟壹鸣; 张昂; 王志勇; 秦晓威; 廖丽; 吉训志; 鱼欢
    • 摘要: 【目的】研究槟榔间作香露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明确间作模式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为优化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及热带农田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在海南省兴隆热带植物园内建立包括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种植模式的试验样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细菌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以槟榔和香露兜单作为对照,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逐渐趋于酸性且盐离子浓度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ACE指数、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下同),pH、电导率、全磷、容重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3种种植模式下细菌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id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间作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出现降低,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则提高。其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相对丰度与电导率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不影响细菌OTU总数,但通过降低pH及提高电导率而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间作模式通过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而降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丰度,却提高了绿弯菌门的丰度。可见,尽管槟榔间作香露兜体系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但能改善槟榔林原位土壤细菌区系的丰度及多样性,对维持槟榔林土壤健康及促进槟榔与香露兜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潇涵
    • 摘要: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可分为食用槟榔和药用槟榔两种。食用槟榔是经过加工的,常涂抹石灰或牡蛎粉,或经烘干、熏制、点卤及加入调味品等,作为休闲食品咀嚼食用,特别是我国南方有食用槟榔的习俗,用以御寒,消除紧张劳动后的疲劳。不仅如此,槟榔还能生津止渴,与喝可口可乐不相上下。如果同时抽烟,刺激感受会更强烈和持久。
    • 刘双龙; 杨德洁; 牛晓庆; 杨福孙; 覃伟权
    • 摘要: 为获得对槟榔根腐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以发病槟榔园健康植株根及根部土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奇异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paradoxa)3种槟榔根腐病菌的拮抗菌株进行筛选。从分离到的247株细菌中,获得了1株对尖孢镰刀菌、可可毛色二孢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拮抗效果好且稳定性高的菌株brj-21,抑菌率分别为68%、73.66%和74.33%。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碱基序列分析,brj-21被鉴定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拮抗菌(brj-21)的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2.5 g、葡萄糖1 g、七水合硫酸镁0.4 g、水100 mL。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rj-21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株开发利用。
    • 吴朝波; 任承才; 朱明军; 严崇泽; 杜荣锴; 芮凯
    • 摘要: 为筛选诱虫烯和百里香酚对槟榔园害虫诱集理想配比,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开展了不同配比的诱虫烯与百里香酚对槟榔园害虫的诱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诱虫烯和百里香酚均能增加对害虫的诱集效果,且混配更为高效;对蓟马、黑刺粉虱、叶蝉的诱集,以13%诱虫烯·百里香酚和15%诱虫烯·百里香酚增效作用最好,从诱集害虫总量来看,13%诱虫烯·百里香酚效果最优,且诱集的益虫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田间应用13%诱虫烯·百里香酚诱集增效作用明显。综上,13%诱虫烯·百里香酚可作为槟榔园诱集害虫的添加剂或诱控剂,增加物理防控槟榔园害虫的效果。
    • 黄喜
    • 摘要: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测定槟榔中4种细胞毒性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05 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pH 6.8~7.0)(63:37,v:v);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5 nm;柱温:30°C;进样量:10μl。结果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次碱分别在4.938~493.8μg/ml(R^(2)=0.9998,n=6)、4.970~497.0μg/ml(R^(2)=0.9993,n=6)、4.985~498.5μg/ml(R^(2)=0.9991,n=6)、4.874~487.4μg/ml(R^(2)=0.9997,n=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分别为99.2%,98.1%,96.8%,96.6%(n=6)。结论该法同时测定槟榔中4种细胞毒性生物碱,简单快速,定量准确,可用于槟榔质量控制。
    • 车海彦; 罗大全
    • 摘要: 黄化病是1种严重危害海南槟榔产业的毁灭性传染病害,在海南槟榔主产区均有发生,给槟榔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概述了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危害、地理分布、病原的鉴定和检测、综合防控措施及存在的问题等,以期为黄化病的深入研究和持久防控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