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步行能力

步行能力

步行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9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39532篇;相关期刊267种,包括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步行能力的相关文献由18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岩、傅建明、吴华等。

步行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9 占比:1.54%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39532 占比:98.26%

总计:40234篇

步行能力—发文趋势图

步行能力

-研究学者

  • 李岩
  • 傅建明
  • 吴华
  • 顾旭东
  • 李辉
  • 姚云海
  • 李哲
  • 潘翠环
  • 华东
  • 廖亮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屈广磊
    • 摘要: 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实施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选取在我院接受股骨头置换术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样本,按照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术后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术后1个月的康复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的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步长、速度和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接受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和步行情况。
    • 马凯敏
    • 摘要: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常规组(n=60)与PNF组(n=60)。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NF组采用PN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后PNF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优于常规组,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PNF用于脑卒中恢复期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 马佐瑶; 马海滨; 杨小燕; 刘佳妮; 冉丽; 丁小龙
    •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6个月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步行能力及害怕跌倒的影响。方法收集192例无长期运动史和运动习惯的60岁以上老年人,随机分为太极拳组50例、核心肌力训练组47例、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太极拳组50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未予干预训练,其余3组连续进行6个月(每周>4次)太极拳、核心肌力训练、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太极拳运动干预。记录运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老年人步速、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UGT)、6 min步行试验(6 mWT)、跌倒风险指标。结果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太极拳组、太极拳组、核心肌力训练组运动前后步速、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UGT)、6 min步行试验(6 mWT)、跌倒风险指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力或太极拳单一或联合训练均可以改善老年人改善步行能力、降低跌倒风险的发生,而核心肌力联合太极拳运动对增加步速、6 min步行距离及降低跌倒风险指标效果优于单一进行核心肌力训练或太极拳运动,但对起立-步行时间的作用与太极拳组无明显差异。因此可针对不同需要选择相应的运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生活状态。
    • 王彤; 高岩; 姜李; 李华; 王曼
    • 摘要: 目的 制作一体式儿童站立训练车并评估其可应用性,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器械保障。方法 利用各型固定板、束紧带等设计制作一体式儿童站立训练车。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便利选取某院收治的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电动起立床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应用一体式儿童站立训练车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时间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踝关节活动度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步长、步速、踝关节活动度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长增长、步速增快、踝关节活动度增大,且观察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一体式儿童站立训练车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步行能力,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马启寿; 廖燕锬; 李中元; 陈美云; 郑晓清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使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跑步机训练的前、后步行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共10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FES辅助跑步机训练,对照组跑步机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步宽)、步态时相参数(患侧站立百分比、健侧与患侧站立相比值、双站立相百分比)、下肢关节最大活动角度(髋、膝、踝)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和步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和步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侧站立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增加,健侧与患侧站立相比值、双站立相百分比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步态时相参数(患侧站立百分比、健侧与患侧站立相比值、双站立相百分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关节最大活动角度(患侧髋、膝、踝关节)、患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和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关节最大活动角度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FES和跑步机训练协同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行走动作协调性、提高步速,值得临床推广。
    • 柳士镇
    • 摘要: 进入电脑时代以来,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等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这一便捷高效的多性能工具,极大地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电脑的使用也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中小学师生快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如同车行时代,人们的步行能力常会衰减一样,电脑时代中小学生识字书写的基本功也有大幅削弱的可能,以致影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当然是在科学合理地使用电脑的前提下,应该特别注意克服的弊病。
    • 丛颖书; 王海旭; 武沫含; 梅春丽
    • 摘要: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居全球首位,能够存活下来的患者仅占67%,在这些患者中,约75%左右的患者表现出躯体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1]。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治疗的重点与难点,同样也是影响患者恢复的直接原因[2]。美国运动医学会所提出的运动指南建议,应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持续训练,以改善其活动受限[3]。但此种训练方式所需时间较长,训练形式较单一,患者难以坚持,导致依从性较差[4]。
    • 王子豪; 张海泉; 王欣
    • 摘要: 脑卒中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住院周期较长,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小组循环训练(circuit class therapy,CCT)是以小组共同训练的形式来进行的康复方案,着重于治疗师为患者量身定制功能性任务训练,持续监督患者的完成进度,并根据需要调整任务的难度。CCT模式可提升患者步行能力,改善平衡功能和心肺功能,降低心理疾患对康复疗效的影响。小组模式的训练氛围有助于患者展开良性竞争和社交活动,提高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增强临床疗效。由于小组训练模式是参与一对多的训练,既可以有效的利用医疗资源,又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 张萍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康复治疗、躯干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干预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干预4周,比较各组干预前后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变化,ADL、QOL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Berg评分、下肢功能评分(FMA)与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均是较干预前提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在日常生活能力(ADL)与生活质量(QOL)评分均是较干预前提高,切观察组干预后各评分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本体感觉促进训练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干预脑卒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
    • 高昭; 赵宇昊; 何易祥; 王文己
    • 摘要: 伸肌装置受损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一种少见但又困扰患者和外科医生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伴随感染时,其最终的治疗往往是关节融合术或者截肢术。膝关节的伸肌装置由三个生物力学不同的结构组成:股四头肌肌腱(提供力量),髌骨(充当杠杆臂),髌腱(用作移动装置)。即使在膝盖以上和以下没有其他运动功能的情况下,功能良好的伸肌装置也能提供步行能力[1-3]。流行病学相关报道显示,股四头肌肌腱断裂是伸肌装置受损中最不常见的,其在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1%~1.1%;髌腱断裂或撕脱的发生率0.2%~4.0%[4-7]。大多数伸肌装置断裂发生在远端,因为髌腱是在胫骨结节处断裂或撕脱。膝关节手术中困难的暴露过程、外翻髌骨和弯曲膝盖等会导致髌腱撕脱。既往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人工关节感染、多次手术、较严重的关节僵硬、长期使用类固醇和激素、机械性撞击胫骨或髌骨突出部分等病史的患者,均可能会发生股四头肌肌腱或髌腱断裂[6,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