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硅通孔

硅通孔

硅通孔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8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11729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子与封装、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七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三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2013年海峡两岸(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等;硅通孔的相关文献由1423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樟明、杨银堂、尹湘坤等。

硅通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1729 占比:99.95%

总计:311883篇

硅通孔—发文趋势图

硅通孔

-研究学者

  • 朱樟明
  • 杨银堂
  • 尹湘坤
  • 王高峰
  • 赵文生
  • 李跃进
  • 丁瑞雪
  • 甘正浩
  • 于大全
  • 冯军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苏鹏; 徐鹏程; 秦进功; 王东; 田野
    • 摘要: 采用有限元模拟法研究三维集成电路集成中硅通孔结构在热循环载荷条件下的失效行为,对硅通孔结构的应力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通孔结构在热循环载荷下顶部Cu焊盘角落附近的SiO;层处具有最大的应力与应变,这表明硅通孔结构中最易失效位置在顶部Cu焊盘角落附近Cu和SiO;的界面处。试验结果与模拟分析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结果对硅通孔结构最易失效位置分析的可靠性。
    • 罗小嘉; 杨丽君; 罗俊杰
    • 摘要: 由于需要外部电源的接入,传统芯片上的环形结构的物质波波导无法形成完全封闭的环形结构,其产生的环形磁阱存在天然缺陷,阻碍了对冷原子的有效操控。利用硅通孔(TSV)技术能够在垂直于原子芯片表面方向接入导线,有望降低接入导线对环形磁阱的影响。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基于TSV技术的环形原子物质波波导进行仿真研究,对导线加载电流时的磁场进行仿真分析,并系统研究了TSV横截面形状、通孔深度、通孔间隙等因素对环形导线所产生磁阱的影响。最终结合仿真结果,设计一种在加工工艺上切实可行的基于TSV结构的环形波导原子芯片。
    • 孙云娜; 吴永进; 谢东东; 蔡涵; 王艳; 丁桂甫
    •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团队针对TSV互连的深孔填充电镀难题,借助有限元软件和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算法,完成了方程组的数值解算,实现了TSV填充模式的数值仿真。利用有限元和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算法分析了盲孔的填充机制,通孔的蝴蝶形式的电镀填充过程,以及不同深宽比孔的同时填充模式,并利用仿真数据进行了样品的研制及参数优化。分析了电镀的电流密度和热处理温度对电镀填充TSV-Cu的力学属性的影响。通过原位压缩试验研究了电流密度对TSV-Cu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利用单轴薄膜拉伸试验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TSV-Cu材料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TSV-Cu的断裂强度和屈服强度明显下降,杨氏模量呈波纹状变化但变化趋势缓慢。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了热失配应力所导致的互连结构热变形机制,通过自主搭建的原位测试系统,实时观测TSV-Cu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形大小,以研究影响TSV-Cu互连热应力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TSV-Cu的热变形过程分为弹性变形阶段、类塑性强化阶段以及塑性变形阶段。
    • 汤姝莉; 赵国良; 薛亚慧; 袁海; 杨宇军
    • 摘要: 系统级封装(Si P)及微系统技术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高密度、更多功能集成,是满足宇航、武器装备等高端领域电子器件小型化、高性能、高可靠需求的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基于硅通孔(TSV)转接板的倒装焊立体组装及其过程质量控制、基于键合工艺的芯片叠层、基于倒装焊的双通道散热封装等高密度模块涉及的组装及封装技术,同时对利用TSV转接板实现多芯片倒装焊的模组化、一体化集成方案进行了研究。基于以上技术实现了信息处理Si P模块的高密度、气密性封装,以及满足多倒装芯片散热与CMOS图像传感器(CIS)采光需求的双面三腔体微系统模块封装。
    • 魏红军; 谢振民; 雷光宇
    • 摘要: 镀铜填充时,形成空洞或缝隙都将导致芯片严重的可靠性问题,从设备能力和电镀药液两个方面分析了对镀铜填充效果的影响,并在孔径10μm、深宽比10∶1的硅通孔内进行工艺验证。结果表明:镀前预湿处理、镀液快速搅拌、电场均匀分布、镀液添加剂的浓度及配比等4个方面对实现硅通孔无缺陷填充起了决定性作用。
    • 周苗淼; 张雨; 沈喜训; 徐群杰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芯片三维封装中硅通孔(TSV)互连技术中电镀铜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TSV互连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 左小寒; 梁华国; 倪天明; 杨兆; 束月; 蒋翠云; 鲁迎春
    • 摘要: 由于不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老化影响,基于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的三维集成电路(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3D IC)中易发生聚簇故障,而降低芯片良率.为修复TSV聚簇故障,本文提出基于间隔分组的故障冗余结构.通过间隔分组将聚簇的TSV故障分散到不同冗余组从而利用各组的冗余资源修复,并利用MUX链实现组间共享冗余资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传统的路由、环形、切换转移冗余结构,本文结构修复率分别提高27.5%、62.7%及11.4%.并且在聚簇严重的情况下,本文结构修复率保持接近100%.
    • 李豆; 苏晋荣; 李艳玲
    • 摘要: 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s,TSV)技术是三维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之一.在TSV加工过程中由于填充不均匀、化学机械剖光不彻底等,会造成过孔的开路、短路等缺陷,进而影响系统性能.高效精准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利于剔除有缺陷裸片,降低缺陷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差分信号激励时地—信号—信号—地(Ground-Signal-Signal-Ground,GSSG)型TSV的电特性,提炼出缺陷无损检测及定位方法,即利用存在缺陷时差模和共模S参数的特点来判断缺陷类型;利用差模S参数及其对频率的数值导数随缺陷位置变化的特点对缺陷进行定位.此外,还对比了输入分别为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时的缺陷判断方法,结果表明基于差分信号的缺陷判断方法在判断对地短路缺陷方面比单端信号更有优势.
    • 叶波涛
    • 摘要: 该文根据微机电系统(MEMS)的相关工艺进行开发并且制成了小型的P频段LC滤波器.该滤波器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硅通孔(TSV)的相关技术,并利用双硅片键合的方法加工制作.LC谐振式电路的电感元器件为螺旋型电感且集成于硅片上层,电容元器件使用薄膜型电容且集成于硅片下层.该文选用1种频率为755 MHz,矩形参数不大于1.5的LC滤波器.其仿真模拟计算的结果与规划设计基本一致,证明了硅基立体电感LC滤波器满足设计要求.
    • 王硕; 杨发顺; 马奎
    • 摘要: 硅通孔(TSV)在三维集成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BOSCH刻蚀技术是当前主流的硅通孔刻蚀方法,因为刻蚀和钝化交替进行,这种干法刻蚀工艺不可避免地会在硅通孔的内部形成扇贝纹,其尺度一般在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不等。扇贝纹会导致后续填充的各层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不平滑,从而严重影响TSV的性能以及三维集成系统的可靠性。高温热氧化时,较高氧气流量可确保硅通孔内部氧气浓度基本均匀,扇贝纹凸起处的二氧化硅生长速率相对较快。交替循环进行高温热氧化和腐蚀二氧化硅,可有效削减硅通孔内壁的扇贝纹。对深宽比为8∶1的硅通孔,经过四次高温热氧化(每次氧化的工艺条件为:1150°C、湿氧氧化10 min)和四次腐蚀二氧化硅后,内壁的扇贝纹起伏最大值从最初的400 nm降到了90 nm。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削减扇贝纹的效果十分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