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导管

神经导管

神经导管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47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364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国际骨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2011年第十一届上海地区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第六届全军手外科学术会议等;神经导管的相关文献由9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佩华、郯志清、沈尊理等。

神经导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643 占比:99.86%

总计:113800篇

神经导管—发文趋势图

神经导管

-研究学者

  • 张佩华
  • 郯志清
  • 沈尊理
  • 全大萍
  • 沈新元
  • 杨宇民
  • 杨庆
  • 范存义
  • 莫秀梅
  • 王文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聪; 赵赫; 孙岩
    • 摘要: 背景: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修复受损面神经、治疗面瘫的首选治疗方式,但供体神经有限,并会对供体部位造成一定的损伤。生物材料导管是组织工程的一项重要分支,通过连接神经断端,为神经提供物理屏障及三维再生通道,是最有潜力的面神经修复方法。目的:对近年来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biomaterials,nerve conduits,facial nerve”为英文检索词,以“生物材料、神经导管、面神经”为中文检索词,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月收录在PubMed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相关文献68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目前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神经导管生物材料,大致分为脱细胞材料及可降解材料;脱细胞材料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及肌肉等,可降解材料主要包括胶原蛋白、聚乙醇酸、聚己内酯、丝蛋白、壳聚糖及石墨烯等。②静脉及胶原蛋白是目前研究最多的2种材料,与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结合后,其促进面神经再生效果明显增强,但距离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仍有一定差距。③石墨烯性质更加活泼,更易与神经营养物质结合,具有抗炎、促进M2巨噬细胞增多的作用,有利于损伤的面神经愈合再生,是目前最有发展潜力的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生物材料之一。④文章总结了各种生物材料搭载干细胞、生长因子或雕刻微图案后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发现,“多组合”是神经导管发展的趋势,其结合细胞和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再生,但由于生物材料之间的吸附率及释放率差异较大,容易导致资源浪费且作用时间短。⑤在神经导管上雕刻纵行微通道可为神经元再生提供引导方向,加快轴突再生速度,是未来用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神经导管研究的重点方向。
    • 安维政; 何萧; 任帅; 刘建宇
    • 摘要: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神经损伤修复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目的:文章就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肌源干细胞,周围神经损伤,组织工程,许旺细胞,移植,再生,神经导管"或"muscle-derived stem cell,peripheral nerve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Schwann cells,transplant,regeneration,nerve condui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排除重复性研究以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10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肌源干细胞通过分化为神经再生所需要的各种支持细胞和强大的旁分泌作用,在修复神经损伤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潜力.
    • 郑又菲; 史文涛; 刘效谷; 庄琴; 吕德民; 张佳音; 袁依雯; 张志坚; 徐晓峰
    • 摘要: 背景:神经导管桥接神经间隙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很多,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是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种子细胞.目的:研究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与植物源神经导管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导管表面的自发分化生长情况.方法:取自然界内径为0.2 cm的植物管状茎秆,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茎秆的肉质,保留其纤维性管状外形,用层粘连蛋白以京尼平交联修饰植物导管表面;体外分离和培养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并分为3组,分别种植于空白培养板、未修饰导管及修饰导管表面,于1,3,5,7,14 d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体外评估二者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种植并培养2周后以细胞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该导管对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自发分化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在植物导管纤维表面生长良好且成定向排列,植物导管与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②经层粘连蛋白修饰的导管表面的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表达MBP和S100,且均高于空白组及未修饰导管组;③结果 表明,层粘连蛋白修饰的植物源神经导管可促进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可为天然植物源神经导管负载种子细胞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安维政; 何萧; 任帅; 刘建宇
    • 摘要: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神经损伤修复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目的:文章就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现状和肌源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肌源干细胞,周围神经损伤,组织工程,许旺细胞,移植,再生,神经导管"或"muscle-derived stem cell,peripheral nerve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Schwann cells,transplant,regeneration,nerve condui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排除重复性研究以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10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肌源干细胞通过分化为神经再生所需要的各种支持细胞和强大的旁分泌作用,在修复神经损伤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潜力。
    • 郑又菲; 史文涛; 刘效谷; 庄琴; 吕德民; 张佳音; 袁依雯; 张志坚; 徐晓峰
    • 摘要: 背景:神经导管桥接神经间隙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报道很多,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是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种子细胞。目的:研究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与植物源神经导管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导管表面的自发分化生长情况。方法:取自然界内径为0.2 cm的植物管状茎秆,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茎秆的肉质,保留其纤维性管状外形,用层粘连蛋白以京尼平交联修饰植物导管表面;体外分离和培养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并分为3组,分别种植于空白培养板、未修饰导管及修饰导管表面,于1,3,5,7,14 d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体外评估二者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种植并培养2周后以细胞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该导管对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自发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在植物导管纤维表面生长良好且成定向排列,植物导管与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②经层粘连蛋白修饰的导管表面的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表达MBP和S100,且均高于空白组及未修饰导管组;③结果表明,层粘连蛋白修饰的植物源神经导管可促进鼻黏膜来源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可为天然植物源神经导管负载种子细胞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王菊粉; 曾嘉梅; 徐康丽; 李金瑞; 黄晨; 柯勤飞
    • 摘要: 神经导管(nerve guidance conduit,NGC)的通道数越多则越有利于神经再生,但受到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目前的多通道神经导管一般少于10个通道。为了制备通道数较多的NGC,采用边长10 cm的立方体铁架、直径0.15 mm的水溶性维纶纱线和直径3 mm的塑料空心管搭建一种牺牲模板,并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直径为(2.70±0.30)mm、NGC长度大于2 cm、通道数约20个、内通道直径为(0.13±0.03)mm且通道之间存在孔结构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多通道神经导管。对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进行体外理化性能表征和体外细胞毒性检测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多通道神经导管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
    • 管延军; 许文静; 张健; 李超超; 孟繁琪; 杨博尧; 张铁元; 任致奇; 刘修志; 仪鹏朝; 王玉; 彭江
    • 摘要: 背景组织工程周围神经再生材料聚焦于还原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传统聚己内酯-丝素静电纺丝材料可模拟周围神经基质的拓扑线索,但缺乏再生相关生物位点。目的将施万细胞外基质与静电纺丝材料结合,在物理和生物信息两个方面重现周围神经再生微环境,研究复合材料对神经纤维再生以及施万细胞的影响。方法进行大鼠原代施万细胞提取、纯化与增殖培养;将聚己内酯与丝素共纺获取取向性电纺材料,将纯化的施万细胞种植在材料上并利用抗坏血酸刺激细胞外基质分泌,利用Triton X-100和氨水进行脱细胞处理,得到无细胞的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以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验证复合材料组装成功后,将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种植于复合材料表面,单纯取向材料作为对比;背根神经节生长7 d后,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轴突生长速度以及施万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成功提取、纯化施万细胞并增殖。电镜与免疫荧光结果证明施万细胞外基质成功与电纺纳米纤维复合,且保留取向纤维的形貌;脱细胞处理后仅残留少量DNA[(2.398±0.2329)ng/mg]。背根神经节轴突在复合材料表面的延伸长度显著大于单纯支架材料[(1503±147.4)μm vs(567.7±34.63)μm,P<0.0001]。施万细胞在复合材料的迁移距离大于轴突的延伸[(2073±112.9)μm vs(1503±147.4)μm,P=0.0056]。结论施万细胞外基质与静电纺丝材料结合的策略可以支持背根节轴突的快速生长,且支持施万细胞的快速迁移。
    • 张健; 李超超; 孟繁琪; 管延军; 杨博尧; 张铁元; 任致奇; 刘修志; 赵杰; 杨凯; 王玉; 彭江
    • 摘要: 背景微组织是种子细胞在细胞-细胞或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用下聚集而成的微型组织,这种三维培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细胞活性,提高组织修复效果,然而神经组织工程中微组织的研究却很少。目的将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构建成微组织,探索微组织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的早期修复效果。方法提取ASCs进行鉴定;利用悬浮液滴法和低黏附细胞培养板法构建微组织,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将微组织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进行直接和间接共培养,观察微组织对DRG轴突生长的影响;利用静电纺丝机构建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神经导管,并验证其取向性;最后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导管组、2D细胞组、微组织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每组6只。构建坐骨神经1 cm缺损模型,分别采用PCL导管桥接后注射培养基、PCL导管桥接后注射2D ASCs、PCL导管桥接后注射微组织和自体神经反向移植。术后4周取出神经移植物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成功提取ASCs,能够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73、CD90、CD105。微组织构建后,对其形态和直径进行连续7 d的动态观察,微组织的直径与细胞数量呈正相关,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微组织呈现“压实”的状态,直径逐渐变小。在微组织和DRG间接共培养体系中,微组织组的轴突长度明显长于2D细胞组(P<0.05)和单纯培养基组(对照组)(P<0.05)。在微组织和DRG直接共培养体系中,DRG发出的轴突与附近的微组织紧密相连。PKH26标记的ASCs在PCL薄膜上呈取向性排列。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微组织组轴突生长明显优于2D细胞组(P<0.05)和空导管组(P<0.05)。结论微组织可促进DRG轴突生长,有效促进坐骨神经缺损大鼠模型的神经再生。
    • 田娅媛; 张文川; 王寒明; 王欢; 马富凯
    • 摘要: 目的将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交联于胶原导管内构建神经导管,用于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购买12只雄性大鼠,将其随机分为HGF组和磷酸缓冲液(PBS)组。分离大鼠面神经颊支,剪去神经干,造成10 mm长神经缺损。术后第8周,对两组大鼠进行功能学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HGF组大鼠触须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而PBS组大鼠触须运动功能没有明显变化。HGF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大于PBS组的大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在HGF组大鼠新生神经中显著大于PBS组(P<0.01)。结论将HGF交联于胶原导管内构建的神经导管能有效促进面神经横断伤后功能恢复。
    • 段营; 乌日开西·艾依提;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 摘要: 为了研究成型温度对3D打印人工神经导管工艺精度影响,利用FDM式3D打印机,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人工多通道周围神经导管的制备。通过对实验中挤出材料的温度变化进行采集分析,并利用显微镜对成型的人工神经导管进行外观形貌分析,观察并测量了管壁的缝隙壁厚、线宽、表面质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丝材挤出后,距针头出口距离小于0.5mm时材料温度下降(8~26)°C之间,当温度控制器设定在(120~160)时挤出材料在芯轴上冷却到PCL熔点的时间在(0.6~0.8)s之间,(130~160)°C区间时打印的神经导管壁厚平均值在最小范围且趋势更加平滑稳定,单层神经导管横截面呈显圆滑外轮廓,相邻圈间无缝融合,当温度小于160°C时管壁外表面最高点与最低点平均值差值小于60μm神经导管成型精度好。因此得出(130~160)°C区间适合打印,实验一般选用145°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