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83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动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96405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生态学报、口岸卫生控制、浙江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第三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第31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2014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国际论坛等;种群分布的相关文献由125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志勇、张金屯、马鸣等。

种群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0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6405 占比:99.62%

总计:96773篇

种群分布—发文趋势图

种群分布

-研究学者

  • 宋志勇
  • 张金屯
  • 马鸣
  • 姜法春
  • 方勇
  • 杨正斌
  • 杨鸿培
  • 王爱民
  • 胡灿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宇; 梅楚刚; 昝林森
    • 摘要: 秦岭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一个独特的大熊猫亚种在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秦岭大熊猫的分布及种群历史、生物学特性、肠道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研究、常见疾病与病毒感染等方面对秦岭大熊猫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分析了目前秦岭大熊猫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以期为秦岭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 李振军
    • 摘要: 笔者于2021年7月运用样方法对山西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水曲柳的种群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调查到水曲柳单株244株,总结了其生境特征和周围植被因子,分析了水曲柳濒危的原因主要是种实更新少、生态环境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并提出了保护意见,可为霍山保护区水曲柳的保护扩繁提供参考。
    • 王海贞; 刘昕
    • 摘要: 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对高寒草甸植被破坏相当严重。为调查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的分布与危害情况,本研究在青海省玉树州的高寒牧区布设了10个调查样地,连续5年(2015-201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草原毛虫种群密度,并于2016年同步调查了草原毛虫生境植被指数,并对2016年不同调查样地的草原毛虫种群密度与生境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0个调查样地的草原毛虫种群密度在1.0~200.6头/m 2之间,具有聚集性分布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治多草原、嘉塘草原和隆宝草原。根据高寒草甸草原毛虫危害等级划分标准,30%调查样地达到重度、极重度危害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草原毛虫种群密度与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随着草原毛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草甸植被总盖度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总之,玉树州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种群分布相对集中,密度较高,对草场植被危害严重,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本研究对草原毛虫种群分布及其生境植被展开的基础调查工作可为草原毛虫灾害的预测预报以及草原毛虫的防控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对保护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 王奕婷; 白强; 陈红松; 田震亚; 高旭渊; 周忠实
    • 摘要: 瓜实蝇Zelugodacus cucurbitae和南亚果实蝇Zelugodacus tau是两种主要以葫芦科植物为寄主的瓜类实蝇,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中部地区。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南亚果实蝇和瓜实蝇分类地位、寄主范围和生活史相近,但分布区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采用性诱剂诱集法在全国14个省(自治区)对这两种实蝇的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亚果实蝇在我国整个南部地区均有分布,瓜实蝇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结合气候数据发现两种实蝇的分布范围基本上和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致,瓜实蝇主要在年平均温度20°C以上的区域分布,南亚果实蝇则在年平均温度为15°C以上的区域均有分布。这种地理分布的差异可能是两种实蝇对气候环境和寄主植物适应能力不同所致。
    • 付宗斌; 刘钊; 谢宗平
    • 摘要: 在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和样线调查法对国家I级保护动物黑鹳的种群分布和数量进行了监测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和区域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初步探讨了其生活习性、栖息环境、繁殖现状和迁徙规律.调查结果表明,繁殖期和秋迁期黑鹳的数量最多,种群主要分布在黑河湿地高台段;黑鹳偏好选择河流湿地和库塘湿地,高台天城湖水库、马尾湖水库、明塘湖水库、后头湖水库及黑河干流河漫滩是其主要的觅食地;在高台正义峡两侧山区悬崖发现黑鹳的营巢地.同时,针对影响黑鹳分布和迁徙的相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 王忠全; 程玲; 孙春晓; 乔洪金; 李斌
    • 摘要: 硅藻种类多,粒径分布范围广,其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洋环境的稳定性,而硅藻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受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探明营养盐结构与硅藻多样性指数的关系,本研究于2016年夏季采集东营广利港海区38个站位的水样,分别使用锌镉还原比色法、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次溴酸盐氧化法和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采用显微镜视野法计数和鉴定硅藻种群.结果显示,近岸河口区的N、P营养盐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营养盐浓度降低,但并没有呈现离岸越远浓度越低的现象.N/P在不同站位波动较大,且远大于Redfield比值(N/P = 16),其中29个站位超过100.随着N/P的增加,H'呈下降趋势,H'与N/P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43(n= 45,P<0.01).实验结果表明,广利港海域营养盐结构失衡有可能影响硅藻种群的均匀分布.
    • 罗山; 巩晨; 赵庆云; 杨梦萍; 杜魏甫; 伏雪; 张保菊; 于德才; 张红骥
    •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种群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为研究疮痂链霉菌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从云南省13个马铃薯种植区春冬两季分离得到的67株疮痂病链霉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不同区域、季节和马铃薯品种上的分离频率和种类,分析地理纬度、海拔、土壤pH、容重和孔隙度与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和种类的相关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影响疮痂链霉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调查发现,云南省疮痂链霉菌的种类和分离频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其中昆明和曲靖分别分离得到5种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分别为19.40%和17.91%;丽薯6号品种上分离获得的疮痂链霉菌种类为10种,分离频率为86.57%,而合作88品种仅分离获得S.enissocaesilis,分离频率为13.43%;春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为70.15%,明显高于冬季种植区的29.85%。春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及种类随纬度上升均呈下降趋势,与海拔存在二项式相关;冬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和种类在北纬24°~25°区域均最高,在北纬23°~24°和25°01′区域均有所下降,与海拔存在二项式相关性;在不同土壤物理条件下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和种类与pH、容重及孔隙度存在二项式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H、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的主要因素,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疮痂链霉菌种类的主要因素。【结论】马铃薯疮痂链霉菌分布受种植季节、马铃薯品种、地理纬度、海拔及土壤pH的影响较大,生产中可利用疮痂链霉菌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 米尔卡米力·麦麦提; 刘忠权; 马晓东; 张宏祥; 田中平
    • 摘要: 新疆野苹果是天山野果林的优势种,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是世界苹果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疆野苹果种群分布面积急剧下降.然而,导致新疆野苹果种群衰退的原因尚不明确,尚无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野苹果的分布现状及面对虫害、干扰和种群更新困难等问题.发现新疆野苹果在保护和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新疆野苹果的起源和演化,仍然存在分歧.第二,新疆野苹果种群的分布面积锐减,其中3个县的分布面积减少到60年前的三分之一.第三,虽然新疆野苹果的虫害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虫害预防监测体系未能全面建设.第四,新疆野苹果过度干扰的问题仍然存在,即使农田开垦和人类砍伐得到一定控制.第五,新疆野苹果更新困难的问题仍然突出,现有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入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一步研究新疆野苹果的起源和演化.第二,建立新疆野苹果资源监测体系,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及时有效监测新疆野苹果的资源现状.第三,建立虫害预防监测系统,及时有效监测和防治病虫害的爆发.第四,建立新疆野苹果保护区,加强原位保护和法律宣传,强化当地居民对濒危植物的保护.第五,开展新疆野苹果更新机理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迁地保护等措施.该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为新疆野苹果的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 梁慧杰; 王玉梅; 程成; 王思哲; 石洪兴
    • 摘要: 2019年5—9月和2020年5—9月,在黑龙江省12个中俄边境口岸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种类鉴定后进行9种病原体检测。共采获蜱3369只,计1科3属4种,不同口岸蜱的种类及占比有所不同。除森林脑炎病毒外,有不同程度检出的病原体共8种,且存在复合感染现象。此次调查显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全沟硬蜱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概率最高,森林革蜱感染巴尔通体概率最高。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该地区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控。
    • 罗山; 巩晨; 赵庆云; 杨梦萍; 杜魏甫; 伏雪; 张保菊; 于德才; 张红骥
    •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种群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为研究疮痂链霉菌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从云南省13个马铃薯种植区春冬两季分离得到的67株疮痂病链霉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不同区域、季节和马铃薯品种上的分离频率和种类,分析地理纬度、海拔、土壤pH、容重和孔隙度与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和种类的相关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影响疮痂链霉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调查发现,云南省疮痂链霉菌的种类和分离频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其中昆明和曲靖分别分离得到5种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分别为19.40%和17.91%;丽薯6号品种上分离获得的疮痂链霉菌种类为10种,分离频率为86.57%,而合作88品种仅分离获得S.enissocaesilis,分离频率为13.43%;春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为70.15%,明显高于冬季种植区的29.85%.春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及种类随纬度上升均呈下降趋势,与海拔存在二项式相关;冬季种植区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和种类在北纬24°~25°区域均最高,在北纬23°~24°和25°01′区域均有所下降,与海拔存在二项式相关性;在不同土壤物理条件下疮痂链霉菌的分离频率和种类与pH、容重及孔隙度存在二项式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H、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疮痂链霉菌分离频率的主要因素,纬度和海拔是影响疮痂链霉菌种类的主要因素.[结论]马铃薯疮痂链霉菌分布受种植季节、马铃薯品种、地理纬度、海拔及土壤pH的影响较大,生产中可利用疮痂链霉菌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