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穴传输层

空穴传输层

空穴传输层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43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40582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材料导报、太阳能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中国光伏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光伏学术年会、第十四届中国光伏大会暨2014中国国际光伏展览会、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等;空穴传输层的相关文献由116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军胜、赵东明、赵志国等。

空穴传输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0582 占比:99.97%

总计:340670篇

空穴传输层—发文趋势图

空穴传输层

-研究学者

  • 于军胜
  • 赵东明
  • 赵志国
  • 邓云恺
  • 唐亚楠
  • 崔岱麒
  • 戴松元
  • 方国家
  • 李建生
  • 秦校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亚凌; 杨利营; 李岚; 印寿根
    • 摘要: 优化界面接触、增强界面处载流子传输对于提高钙钛矿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适量二甲基亚砜(DMSO)添加到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空穴传输层中,改善了空穴传输层的导电性和空穴传输特性,有效提高了反式平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短路电流(J_(sc))从21.29 mA/cm^(2)提高到22.15 mA/cm^(2),填充因子(FF)从76.35%提高到80.09%,转换效率(PCE)从16.02%提高到17.01%。薄膜与器件性能综合测试结果表明,DMSO的掺入使PEDOT∶PSS发生适度相分离,形成更好的PEDOT导电通道,增强了PEDOT∶PSS的导电特性。稳态光致发光光谱呈现出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也表明掺杂DMSO后PEDOT∶PSS的空穴提取能力得到提高,钙钛矿活性层与阳极之间的空穴传输更加顺畅,有助于实现高达80%以上的填充因子。本研究为改善反式平面钙钛矿太阳电池或有机太阳电池光伏性能提供了一种高效、简便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 梁英; 屈俊豪; 张淼; 周鹏; 李望南; 梁桂杰
    • 摘要: 半导体氧化镍(NiO_(x))价格便宜、空穴迁移率高、化学稳定性好且可低温制备,由其作为空穴传输层(HTL)制备的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极具市场应用前景。NiO_(x) HTL的制备与优化对电池器件的性能至关重要。系统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NiO_(x)薄膜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进展。阐述了O_(2)-plasma、紫外、表面钝化等后处理方式对NiO_(x)薄膜的缺陷态、表面化学状态以及材料功函数的调控影响。重点综述了掺杂(过渡金属、碱金属、稀土元素掺杂和元素共掺杂)对NiO_(x)薄膜光学和电学性能以及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NiO_(x)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董国华; 郝丽娟; 张文治; 柴东凤; 赵明; 郎坤
    • 摘要: 碳量子点(CQDs)是一类粒径较小,光学性能显著,且电荷传输性能优异的类半导体纳米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调控和改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CQDs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出发,综述了CQDs纳米材料在钙钛矿太阳能光电器件中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光吸收层和空穴传输层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该类材料调控钙钛矿太阳能器件性能的发展趋势。
    • 李璞; 甘永进; 余小燕; 覃斌毅; 吴伟; 蒋曲博
    • 摘要: 为提高电池稳定性及转换效率,设计结构为Au/HTL/CsPb(I_(1-x)Br_(x)_(3)/TiO_(2)/FTO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探讨不同空穴传输层材料、吸收层禁带宽度、厚度及缺陷态密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uSCN作为空穴传输层时电池输出更佳性能;增大吸收层带隙导致吸收效率下降,降低了短路电流密度而使效率减小;增加吸收层厚度可促进器件对光子的有效吸收,但当吸收层厚度大于载流子扩散距离时,导致复合增加,器件性能有所下降;吸收层缺陷态的增多,导致载流子复合增强,限制了载流子的有效收集。优化后电池性能得到提升:开路电压为1.31 V,短路电流密度为19.27 mA/cm^(2),填充因子为83.71%,转换效率为21.14%,为实验上制备稳定、高效的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理论指导。
    • 王志奇
    • 摘要: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发光器件,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度大、功耗低、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NPB作为OLED显示器件的构成材料可以通过空穴传输方式传输信号,它的导电性能可以通过掺入杂质MgF_(2),Alq_(3),SrF_(2)以及改变NPB厚度来调节,NPB的最佳厚度为50 nm.
    • 解国奥; 王亚琦; 李根; 曾敏; 黄浩; 邓鹤鸣; 胡永明; 顾豪爽; 李岳彬
    • 摘要: 卤化铅钙钛矿具有高光吸收系数、长载流子扩散长度和高荧光量子效率等优异光电特性,成为当下光电探测器(PDs)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卤化铅钙钛矿的高生物毒性和低环境稳定性制约了该类器件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寻找低毒稳定的材料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Sn、Ge、Sb、Bi等材料都已得到研究,其中铋基钙钛矿因其稳定、无毒和宽带隙等特性成为候选材料之一。影响PDs性能的因素很多,其中抑制暗电流是提升器件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溶液旋涂无机化合物CuSCN取代传统PEDOT∶PSS作为空穴传输层(HTL),制备了结构为ITO/CuSCN/Cs_(3)Bi_(2)I_(6)Br_(3)/Zn O/Ag的p-i-n型光电探测器。CuSCN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能级为-1.5 e V,与ITO电子注入势垒高达3.3 e V,远高于PEDOT∶PSS与ITO的电子注入势垒(1.8 e V),反向偏压下工作更能有效阻挡电子从ITO电极的注入,因此降低了探测器的暗电流。器件在自供电条件425 nm单色光照射下光电流达6.87×10^(-6)A,暗电流低至3.52×10^(-11)A,开关比超过10~5,相比于基于PEDOT∶PSS空穴传输层的探测器提升了2个数量级。此外,该探测器的上升和下降时间都小于0.12 s,均优于基于PEDOT∶PSS空穴传输层的探测器,这可归因于CuSCN比PEDOT∶PSS具有更高的载流子传输迁移率。结果表明,ITO/CuSCN/Cs_(3)Bi_(2)I_(6)Br_(3)/Zn O/Ag结构的光电探测器具有自供电、高开关比、稳定、无毒等优点,为实现商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策略。
    • 饶俊慧; 甘永进; 覃斌毅; 蒋曲博
    • 摘要: 基于SCAPS-1D,以CH3NH3SnI3为吸收层,以PCBM和NiO分别为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构建反式无铅钙钛矿太阳电池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金属背电极功函数逐渐增大,电子传输受到阻碍,电池性能下降;增加界面缺陷态密度,使得复合中心和陷阱增多,导致开路电压减小而影响器件性能。NiO和CH3NH3SnI3间的界面缺陷对电池性能影响更为明显;工作温度升高,电池性能不断下降,因此应尽量避免电池工作温度过高;ITO功函数越大,电池内部传输势垒越小,促进空穴运输,使得界面复合减弱,电池输出较佳性能。
    • 李婉
    • 摘要: 有机-无机杂化物钙钛矿材料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点,可被作为发光器件在照明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目前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仍存在如发光层成膜性差导致发光效率不高等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研究空穴传输层旋涂时的转速及钙钛矿层的退火温度,调控钙钛矿薄膜晶粒的尺寸大小以及薄膜致密性。仿真结果表明:旋涂空穴传输层溶液的转速采用3000 r/min,钙钛矿层70°C退火时,薄膜质量较好,器件效率较高。
    • 韩梅斗雪; 王雅; 王荣波; 赵均陶; 任慧志; 侯国付; 赵颖; 张晓丹; 丁毅
    • 摘要: 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中通常采用有机p型半导体材料作为空穴传输层.有机材料在湿度、温度、紫外照射等环境因素下会出现严重的性能衰退,加速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老化,成为实现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提出采用无机硫氢酸亚铜(CuSCN)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并通过锂掺杂提高其空穴传输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修饰CuSCN表面,避免CuSCN和碘化铅(PbI_(2))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大晶粒、致密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最终实现了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的有效提升.本工作为稳定、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提供了可借鉴的策略.
    • 摘要: 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助推光伏产业迎来新契机创新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优越的光伏性能、低廉的制造成本和简单的制备工艺,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该电池由钙钛矿光吸收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构成,光照下产生分别带有负电荷和正电荷的光生电子和空穴载流子,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然而,卤化物钙钛矿结构松散,其中的碘化物组分很容易离开原有结构位置,从而破坏钙钛矿的结构和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