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273463篇;相关期刊706种,包括中国民政、社会福利、农村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第五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第5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等;农村老年人的相关文献由19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云英、周绍斌、姚兆余等。

农村老年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9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3463 占比:99.49%

总计:274855篇

农村老年人—发文趋势图

农村老年人

-研究学者

  • 张云英
  • 周绍斌
  • 姚兆余
  • 胡天天
  • 李树茁
  • 刘燕舞
  • 孟庆跃
  • 张瑞
  • 李放
  • 李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泰鹏
    • 摘要: 在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发展将近一个世纪,有关农村老年人群体阅读疗法所撰写的论文较少。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农家书屋的建设需要关注到这一群体。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农家书屋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现有的阅读疗法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疗养价值并不高,并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新环境下需要一种针对农村老年人的阅读活动疗法。
    • 吴剑; 王军永; 刘霞
    • 摘要: 目的:研究我国农村老年人中医药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中医药事业在基层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赣、陕、苏三省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多分类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仅11.0%在发生普通疾病时选择中医药首诊,省份、家庭经济状况、主动获取中医药知识、村委会有宣传栏、中医药信任度是影响农村老年人中医药首诊意愿的因素。结论:农村老年人中医药首诊意愿较低,中医药健康信念、使能资源对其首诊意愿有显著影响,需加强中医药宣传教育,明确中医药的定位,加强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 程晓钰; 周芬华
    • 摘要: 目的:了解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以来,上海市远郊金山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符合大城市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山区11个乡镇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开展随机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583名农村老年人中,期望子女配偶照护服务的占83.8%;65-69岁和70-74岁较60-64岁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增加;接受过照护服务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是未接受过照护服务老年人的1.764倍(OR=1.764,95%CI:1.103~2.826),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政策知晓情况对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和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均具备正效应;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主要为服务收费过高,其次是需求不能满足以及护理员服务态度不好,并认为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周期过长,缺乏信息查询功能等。结论:受政策知晓和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农村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意愿不强、支付能力不高,建议探索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健全满足多元需求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 杨光媚; 章如意; 韦慧燕; 万乐平; 董海颖; 梁笑笑; 何燕
    • 摘要: 目的:探索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3~8月共抽取4074例河南省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运用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养老意愿分布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以Andersen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结果:84.19%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分别为10.14%和5.6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学历、居住情况、残疾、患慢性病种类及老年人能力状况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P<0.05);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发现倾向特征和使能资源对因变量的影响较大。结论:河南省农村目前的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建议相关部门关注农村老年人生活条件和提高其健康状况,大力发展农村多元养老服务方式。
    • 刘春光; 代震; 崔丽伟; 于贞杰; 郑文贵; 胡善菊; 井淇
    • 摘要: 目的:分析农村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行为,为我国落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运用λ^(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基于Anderson模型,将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的1966例老年人中家庭医生签约数为1709人(86.93%),从单因素分析来看,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自评健康状况、老年人健康管理利用情况、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和是否患有慢性病,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行为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多因素分析来看,参加医疗保险、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自评状况不好和利用过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老年人签约率高。从Andersen模型各维度来看使能因素对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影响最大,需求因素对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山东省农村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较高,但还未达到覆盖全部老年人的目标。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老年人吸引力,协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孙宇
    •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CLDS) 2019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农村老年群体的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和收入获取联立方程,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其劳动就业选择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而年龄、健康、工作经验等个体因素和家务劳动时间、家庭农业生产、家庭成员退休收入等家庭因素则对其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从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选择行为的引导机制、农村社会和家庭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提出引导农村老年人进行恰当的劳动参与选择的建议。
    • 胡亚娟; 李琼; 刘庆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对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卫生院就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00例。按健康档案号尾数的奇偶数不同分为两组,奇数组为对照组,偶数组为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门诊管理方法,患者自行到院复诊。观察组按家庭-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方法,建立专门的门诊病历档案,由接诊医生制定复诊方案,对患者每周1次定期电话随访,指导患者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两组干预时间均为半年。比较两组干预后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及服药依从性。结果随访半年,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总健康得分(86.28±10.35)分,高于对照组的(61.96±10.47)分,其他维度如生理、心理/情绪、精神、活力、体能、社会功能、健康变化、身体疼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率观察组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农村慢病患者进行家庭-社区医院一体化的管理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 龚新民; 米姚姚; 包福存; 张小华
    • 摘要: 本研究基于2021年1月~3月在兰州市农村地区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兰州市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需要规律性的服用药物的老年人比例较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加大慢性病报销额度和对降低住院费用与药品价格的需求较高,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异质性的特点。婚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是影响兰州市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提出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把握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老年人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
    • 赵耀龙
    • 摘要: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家倡导老有所为理念的基础上,需逐步推进老年社会参与。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多种风险的干扰,在此将其分为经济风险、健康风险、以及社会风险。文章在河南安阳农村地区对老年人的访谈以及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健康风险影响最大,经济风险次之,最后则是社会风险。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年龄、慢性病、养老金、性别和心理状态是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其社会偏见、消费意愿、公共危机、公共平台和政策执行为次要因素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为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发展进程做出一定的参考。
    • 卢劲草
    • 摘要: [目的/意义]研究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差异化行为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数字包容措施,缩减数字鸿沟。[方法/过程]以河南省某村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田野调查、访谈、质性编码等方法进行。[结果/结论]农村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智识水平、信息需求、社会实践及其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等方面的不同是导致该群体内部智能手机使用差异化的主要原因。认为,应当重视农村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化,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提供不同的援助措施,使其共享数字社会的福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