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震断裂

发震断裂

发震断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6919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等;发震断裂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康明、刘旭宙、王志才等。

发震断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919 占比:99.79%

总计:36996篇

发震断裂—发文趋势图

发震断裂

-研究学者

  • 侯康明
  • 刘旭宙
  • 王志才
  • 袁道阳
  • 任镇寰
  • 何文贵
  • 冯红武
  • 刘保金
  • 刘自凤
  • 卢兆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博; 高原; 马延路
    • 摘要: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N,8.8 km).利用远场Rayleigh面波振幅的频谱陷波相,通过理论地震图的波形拟合,测定了主震震源深度为7.5 km.由于使用了远场数据,基本避免了区域速度模型对深度定位产生的影响,确定的震源深度准确度优于传统的走时定位.本文使用云南省区域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对主震及29个M_(L)3.5以上余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为节面I走向143°/倾角80°/滑动角-165°,节面II走向50°/倾角75°/滑动角-10°,矩震级为M_(W)6.0.根据余震序列分布情况,推断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利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力轴数据,反演得到震源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NS向(7°).本文研究表明,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与上地壳各向异性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有高度的一致性.
    • 石磊; 陈涛; 李永华
    • 摘要: 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7.4地震震源区及周边的重力异常计算了全张量梯度,利用倾斜角(TA)、倾斜角总水平梯度(THDR)和断层倾角(β)分析了巴颜喀拉块体及周边断裂带的类型、连续性和分段性等特征.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两侧剩余异常轴线发生明显错断,走向与TA零值线过渡带和THDR极值线分布基本吻合.结合活动断裂分布与地表破裂展布,推断此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不同段落具有不同的重力异常、识别标志和倾角变化特征.对照地表破裂分段,TA零值线过渡带和THDR极值线能很好的表征沿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和东草阿龙湖段的断裂结构,而昌麻河段的识别特征不明显.最西端的鄂陵湖南段和东端昌麻河段表现为走滑性质,兼有逆断分量;而中间的黄河乡段和东草阿龙湖段则以走滑为主.由于发震断裂走向的平面变化及其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可能产生沿断层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此次地震的发生.
    • 熊伟; 黄小龙; 吴中海; 张海军; 史亚然; 范讷; 韩帅
    •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漾濞地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导致地震的发生与表现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为明确漾濞6.4级地震的烈度分布特点、震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走访、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漾濞6.4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可达Ⅷ度,等震线椭圆体长轴呈NW向偏转,与地震序列的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指示发震断层是呈NW—SE走向,倾向SW,具右旋走滑性质的草坪断裂。其中,Ⅷ度区在南东端发生了约30°的偏转,是受到断裂尾端拉张破裂效应的影响。Ⅶ度区等震线向断裂倾向相反方向突出,且烈度的整体范围比前人的调查结果小很多,可能与断裂两侧地形差异,物性差异、地震波的盆地聚焦效应与边缘效应有关,也与河谷盆地中松软的河谷沉积物、较高的地下水位、苍山高海拔产生的烈度放大效应的影响有关。在上述烈度区发育的震害主要是房屋的破坏与地震地质灾害,其中房屋的破坏较严重,地震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及地裂缝,调查分析发现其并没有表现出沿断层或极震区集中发育的特征,更多的是受地形、地表介质、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
    • 刘旭宙; 沈旭章; 何骁慧; 蒲举
    • 摘要: 甘肃夏河M5.7地震的震中位于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文中采用gCAP方法及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夏河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分析了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185°、56°和127°;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12°、48°和48°.重定位后,余震序列的震源呈NE倾、宽2~4km的条带状分布,深度集中于3~9km.余震的分布特征与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相符,由此推断夏河M5.7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的次级断裂,该断裂的走向为312°,倾向NE.最后,初步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模式.
    • 贺素歌; 周青云; 刘自凤
    •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情况,认为2021年漾濞MS6.4地震发震断裂不是维西—乔后断裂的主断裂,而是一条NW走向的断裂.收集了震中周边活动断裂、b值、P波速度和深部滑动速率等资料,对漾濞周边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认为,漾濞MS6.4地震发生于P波低速区域,未来原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维西—乔后断裂北段和南段断层性质具有较大差异,震中附近的断裂南段活动性相对较弱;震后漾濞及周边地区的地震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乔后镇及附近区域(龙蟠—乔后断裂南端)、鹤庆西区域(丽江—小金河断裂南西段),未来应重点关注.
    • 贺素歌; 周青云; 刘自凤
    •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情况,认为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发震断裂不是维西—乔后断裂的主断裂,而是一条NW走向的断裂。收集了震中周边活动断裂、b值、P波速度和深部滑动速率等资料,对漾濞周边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认为,漾濞M_(S)6.4地震发生于P波低速区域,未来原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维西—乔后断裂北段和南段断层性质具有较大差异,震中附近的断裂南段活动性相对较弱;震后漾濞及周边地区的地震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乔后镇及附近区域(龙蟠—乔后断裂南端)、鹤庆西区域(丽江—小金河断裂南西段),未来应重点关注。
    • 王晓韡; 陈伟; 卢兆辉; 郑辰禾
    • 摘要: 对金钟水库发震断裂中的石苍断裂北西段、历史最大震级的震中以及北东段,垂直断裂对断层气氡进行布线测量,普查该发震断裂的断层气氡的背景浓度。测量结果表明:3条测线均测量到土壤Rn浓度值异常点,在发震断裂带内及附近,2019年震群活动区域的土壤Rn浓度均值较其他区域高,说明仙游金钟水库的土壤Rn浓度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 王晓(ue050); 陈伟; 卢兆辉; 郑辰禾
    • 摘要: 对金钟水库发震断裂中的石苍断裂北西段、历史最大震级的震中以及北东段,垂直断裂对断层气氡进行布线测量,普查该发震断裂的断层气氡的背景浓度.测量结果表明:3条测线均测量到土壤Rn浓度值异常点,在发震断裂带内及附近,2019年震群活动区域的土壤Rn浓度均值较其他区域高,说明仙游金钟水库的土壤Rn浓度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 李忠权; 韩倩; 芦建文; 龙伟; 丁啸; 黄晶
    • 摘要: 探讨九寨沟地震发震构造背景与构造机制,为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地震的主震及余震的精确定位,投影到九寨沟地震震中周边构造纲要图及1∶20万地质图上,发现九寨沟地震主震及余震呈NW-SE向线性晨布,位于塔藏断裂东段尾端呈马尾状散开的复杂断裂分布区;主震及余震都没有出现在已知的地表断裂上,而是分布在2条地表断裂(塔藏断裂和岷江断裂)之间石炭纪海相浅灰色薄-厚层致密灰岩夹页岩地层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对断裂、褶皱、断块构造特征的研究,确定巴颜喀拉断块东边界由岷江断裂北段-雪山粱子断裂-虎牙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茂汶断裂)构成;岷山断块是新近纪以来强烈挤压隆升形成的近南北向的新生断块,地貌上表现为高耸的岷山山脉.本次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块为摩天岭断块,发震断裂是摩天岭断块内隐伏的基底走滑断裂——夏莫断裂;发震动力主要是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挤压,导致相对薄弱的基底夏莫断裂发生左行走滑活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