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斜视

外斜视

外斜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外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06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四届全国儿童视觉发育保健及弱视斜视防治学术会议等;外斜视的相关文献由75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利华、赵堪兴、刘桂香等。

外斜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39.3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506 占比:60.38%

总计:838篇

外斜视—发文趋势图

外斜视

-研究学者

  • 王利华
  • 赵堪兴
  • 刘桂香
  • 李海凌
  • 曾思明
  • 李慧
  • 杜继清
  • 闫玉梅
  • 陈霞
  • 刘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威; 侯文文; 李影; 章志扬
    • 摘要: 目的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外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膜联蛋白A1(AnxA1)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儿53例(82眼)作为斜视组,同期行眼球摘除或角膜移植获得内直肌的正常眼位患儿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2组眼外肌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IGF-1、AnxA1表达;电镜下观察2组肌纤维超微结构特点,测定肌纤维排列异常率、Z线异常率、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分析斜视组眼外肌IGF-1、AnxA1表达与上述病理特征及斜视度的相关性。结果斜视组IGF-1、AnxA1光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斜视组肌纤维排列异常率、Z线异常率及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均高于对照组,肌纤维截断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斜视组眼外肌IGF-1表达与AnxA1、肌纤维截断面积呈正相关(P<0.01),与肌纤维排列异常率、Z线异常率、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斜视度均呈负相关(P<0.01);AnxA1表达与肌纤维截断面积呈正相关(P<0.01),与肌纤维排列异常率、Z线异常率、单位面积内线粒体数目、斜视度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外肌IGF-1、AnxA1表达较正常眼位儿童降低,且与肌纤维排列异常率、Z线异常率、线粒体数目呈负相关,二者可能通过影响肌卫星细胞活性,造成肌纤维结构及功能受损,参与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及进展。
    • 宋德胜; 李惠; 钱晶; 陈志钧
    •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RR)与单侧内直肌折叠联合外直肌后徙术(RP)治疗外斜视的有效性。方法:循证医学研究。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检索日期2011-08/2021-08。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成功率和术后斜视度。优势比(OR)和均数差(MD)及95%置信区间(CI)作为计量资料及连续变量统计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5篇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RP组与RR组相比,手术成功率相似(OR=0.65,95%CI:0.39~1.07,P=0.09);两组之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欠矫率和过矫率)无差异(OR=1.59,95%CI:0.92~2.74,P=0.10;OR=4.43,95%CI:0.69~28.18,P=0.12);RP组与RR组比较,术后斜视度与外斜漂移量亦无差异(MD=0.75,95%CI:-0.27~1.76,P=0.15;MD=-0.34,95%CI:-1.30~0.63,P=0.50)。结论:RP与RR手术成功率与术后不良预后发生率接近,且两种手术术后斜视度与外斜漂移量无显著差异,RP手术是一个有效的治疗外斜视的手术方式。
    • 郝瑞; 张伟; 赵堪兴
    • 摘要: 目的 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眼),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眼),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眼),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58.6±44.9) mm3,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34.7±35.6) mm3,C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437.5±49.3) mm3,A组、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肌外,其他直肌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肌及外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
    • 郝瑞; 陈丽萍; 刘阳; 张伟; 赵堪兴
    • 摘要: 目的 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5;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结论 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
    • 王文颜; 汪绛擎; 李杨帆
    • 摘要: 目的:外斜视患者应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40例外斜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和观察组(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比较两组矫正成功率、欠矫率、过矫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视近、视远斜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矫正成功率较高,且观察组欠矫率、过矫率、复发率较低,治疗后视近、视远斜视度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斜视应用双眼外直肌超声量后退治疗可矫正眼位,改善其斜视度的同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借鉴.
    • 闫春妮; 周堃; 宋金鑫; 郅瑛; 卢海青
    • 摘要: 目的 利用LipiView眼表干涉仪和Oculus Keratograph眼前节分析仪研究青少年间歇性外斜视(间外)患者眼表状态.方法 收集我院诊断为间外并达到手术标准的青少年患者70例,LipiView眼表干涉仪记录脂质层厚度、眨眼次数,Oculus Keratograph眼前节分析仪记录眼红指数、泪河高度和刺激性泪河高度、非侵袭性BUT和睑板腺缺失情况.选择同一时间段就诊的近视青少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间外患者组的上睑睑板腺缺失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泪河高度、BUT、脂质层厚度、眨眼次数和不完全眨眼率、眼红指数以及下睑睑板腺缺失率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外患者非主导眼鼻侧和颞侧、主导眼和非主导眼之间眼红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青少年间外患者和近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干眼临床体征,间外患者眼表充血状态较近视患者较重、脂质层厚度较低,应重视青少年间外患者的眼表泪液修复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