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扰素类

干扰素类

干扰素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0910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传染病信息、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第四届全国肝病治疗进展与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2009年第五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等;干扰素类的相关文献由136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月、谢青、李明慧等。

干扰素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4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0910 占比:99.84%

总计:241307篇

干扰素类—发文趋势图

干扰素类

-研究学者

  • 陈新月
  • 谢青
  • 李明慧
  • 谢尧
  • 徐道振
  • 甘雨
  • 窦晓光
  • 魏来
  • 徐志强
  • 闫建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翼君; 曹雪芳; 高磊
    • 摘要: 2021年7月9日中国防痨协会发布了《T/CHATA 016-202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两步法的操作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文件明确了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TST-IGRA)两步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检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人群、操作流程、结果解读和处置建议等内容,适用于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本文就该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执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读,作为MTB感染检测技术规范的补充,以便医务人员能更好地将TST-IGRA两步法应用于MTB感染检测实践。
    • 练韵文; 郑杏容; 吴和维; 高志良; 陈希瑶; 谢婵
    • 摘要: HBV感染与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等不良事件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聚乙二醇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可或缺的药物,干扰素刺激基因与多种病毒感染相关,但与乙型肝炎的关系及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后的预测作用仍较少被提及。介绍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预测因素,总结了干扰素刺激基因与乙型肝炎的关系及其预测作用,为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陈静漪; 石烟祝; 蒋琦炜; 葛祥伟; 谢天; 张德宇; 叶棋浓
    • 摘要: 目的 拟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18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基于癌症数据库TCGA-LUAD中的转录组数据,分析USP18在肺腺癌中的表达量;通过基因富集分析,探索USP18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利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过表达USP18蛋白,生长曲线、克隆形成以及划痕实验探究USP18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TCGA-LUAD数据库中,相比于癌旁组织,肺腺癌组织的USP18 mRNA水平明显升高;细胞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Flag-USP18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较转染空载体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划痕实验显示,转染Flag-USP18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较转染空载体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结论 肺腺癌细胞中USP18表达增强,且高表达的USP18可增强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 陈静漪; 石烟祝; 蒋琦炜; 葛祥伟; 谢天; 张德宇; 叶棋浓
    • 摘要: 目的拟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18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癌症数据库TCGA-LUAD中的转录组数据,分析USP18在肺腺癌中的表达量;通过基因富集分析,探索USP18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利用人肺腺癌A549细胞过表达USP18蛋白,生长曲线、克隆形成以及划痕实验探究USP18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在TCGA-LUAD数据库中,相比于癌旁组织,肺腺癌组织的USP18 mRNA水平明显升高;细胞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Flag-USP18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较转染空载体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划痕实验显示,转染Flag-USP18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较转染空载体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结论肺腺癌细胞中USP18表达增强,且高表达的USP18可增强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 牛卫理; 王永素; 吴清山; 张林; 张中琴; 杨小军; 朱先彬; 肖文琴; 纪明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为临床医生追求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提供更多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NAs治疗且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n=22)和NAs单药治疗组(B组,n=20).A组采用NAs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48周,部分患者24周停用PEG-IFN继续NAs单药治疗.B组仅采用NAs抗病毒治疗,两组均观察至48周,通过乙型肝炎五项定量检测评估疗效.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影响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 48周治疗终点A组的HBsAg清除率(45.5%)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31.8%)远高于B组(均为0)(P值均100 IU/ml,2例抗-HBs>1000 IU/ml.HBsAg清除的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联合治疗时的年龄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877,95%CI:0.781~0.985,P=0.026),HBsAg阴转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6~49(44.20±4.49)岁;基线HBsAg水平也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996,95%CI:0.992~1.000,P=0.050).结论 加用IFN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年龄越小、HBsAg水平越低,联合治疗时间越短,相较于NAs用药时间、种类,年龄和基线HBsAg水平更关键.
    • 张婷婷; 赵珏; 杨彦; 康姚洁; 王煊
    • 摘要: cqvip: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因“口干,多饮多尿1周”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于1998年7月中旬查体发现HBsAg、HBeAg、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无乏力、纳差、腹胀等不适,未予治疗。此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无糖尿病家族史。2009年9月于本院门诊查肝功能:ALT 195 U/L,AST 210 U/L,余正常。HBV DNA 2.549×10^(8)IU/ml。
    • 王瑜
    • 摘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慢性乙肝,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肝脏慢性疾病.该疾病由HBV(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所导致,对患者的健康、生活、生命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据统计,全球确诊为慢性乙肝的患者高达4亿,该疾病不仅在成年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同时在儿童群体中也有非常高的发生率.儿童发生慢性乙肝主要由母婴垂直传播及血液传播所导致.该疾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影响巨大,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若儿童慢性乙肝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影响其预后、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儿童慢性乙肝的方法有很多,关于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有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提高儿童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预后效果,本文就对诸多关于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研究进行一一综述.
    • 王言宁; 周玉皆; 苗立云
    • 摘要: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干扰素(IFN)罕见但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IFNα的患者PAH发生时间多早于使用IFNβ的患者,停用IFN和/或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减轻或恢复,少数为不可逆性PAH,甚至导致死亡.IFN相关PAH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IFN相关PAH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使用IFN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耐量减低等症状,应及早行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PAH后则应立即停用IFN,并给予PAH靶向药物治疗.
    • 于静; 冯珺; 接英; 金涛; 潘志强; 李思源; 朱蕾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行改良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干扰素滴眼液;对照组患者行自体结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前观察翼状胬肉分型及大小,记录视力、眼压及眼前节情况;术后1、2周和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视力、角膜上皮愈合情况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本文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0例(77只眼)翼状胬肉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50~70岁.试验组35例(38只眼),对照组35例(39只眼).术后12个月共54例(60只眼)数据完整,其中试验组28例(30只眼),对照组26例(30只眼).两组各有1只眼的角膜上皮于术后7~14d修复,其余患眼的角膜上皮均在术后7d内完全修复.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下降(两组各2只眼)、稳定(试验组15只眼,对照组23只眼)和提高(试验组13只眼,对照组5只眼)的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4级结膜增生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结膜纤维组织增生1、2、3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结论 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对健康结膜组织损伤小,可为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王建忠; 兰少波; 黄敏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CD64)、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联合检测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诊断项目结果,患儿均为细菌感染(感染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n=61),分别对两组受试者PCT、CRP、CD64、IP-10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各指标之间相关性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感染组PCT分别为(0.55±0.13) μg/L、(10.81±1.25) μg/L,CRP分别为(1.85±1.07) mg/L、(15.18±5.05) mg/L,CD64指数分别为(4.37±0.51)、(9.91±1.62),IP-10分别为(0.08±0.01) μg/L、(0.70±0.2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3.847、20.362、26.040、24.163,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的PCT、CRP、CD64、IP-10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后,感染组PCT、CRP、CD64、IP-10水平均下降(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CT与CRP、PCT与CD64、PCT与IP-10、CRP与CD64、CRP与IP-10、CD64与IP-10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采用ROC曲线进行细菌感染性诊断价值分析,PCT、CRP、CD64、IP-10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8.36%、特异度为97.52%,均高于单指标.结论 PCT、CRP、CD64、IP-10联合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早期细菌感染的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