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核苷类

核苷类

核苷类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7139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传染病信息、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肝病治疗进展与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八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等;核苷类的相关文献由10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李蒲民、杨宏勃等。

核苷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7139 占比:99.78%

总计:107376篇

核苷类—发文趋势图

核苷类

-研究学者

  • 张伟
  • 李蒲民
  • 杨宏勃
  • 倪烈
  • 刘睿
  • 张光来
  • 珍尼特·惠特科姆
  • 郭盛
  • A·温奎斯特
  • D·B·史密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佳聪; 李小鹏; 程晓宇; 车媛梅; 雷弯; 周观林; 张伦理
    • 摘要: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治疗后肝炎复发致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病情转归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停用NUC后致HBV-ACLF的CHB患者。根据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n=57)和HBeAg阴性组(n=5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征和入院时TBil、DBil、ALT、AST、PT、活化部分PT(APTT)、PT/INR、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以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情况、HBV-ACLF病情转归差异。同时,选取48例持续NUC抗病毒治疗>2年且HBV DNA<20 IU/mL的CHB患者,收集并检测其血清HBV pgRNA水平,探讨影响停药时不同HBeAg状态患者HBV-ACLF预后差异的可能原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8例停药复发HBV-ACLF患者中,HBeAg阳性组好转率49.1%,HBeAg阴性组好转率74.5%。HBeAg阴性组的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1,P=0.006)。HBeAg阳性组入院时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8,P=0.002)。在48例长期NUC抗病毒治疗达到病毒学应答的CHB患者中,HBeAg阳性组HBV pgR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H=2.814,P=0.049)。结论HBeAg阴性CHB患者停用NUC抗病毒治疗后肝炎复发致HBV-ACLF的病情好转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pgRNA水平差异可能与不同HBeAg状态HBV-ACLF的病情转归存在差异有关。
    • 鲁凤民; 黄鸿鑫; 毛天皓; 陈香梅; 庄辉
    • 摘要: 慢性HBV感染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目前临床应用的核苷(酸)类似物(NUC)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均无法直接靶向共价闭合环状DNA,难以实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临床治愈。因此,33亟需研发靶向HBV复制周期各阶段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衣壳组装调节剂(CpAM)通过不同机制靶向病毒衣壳的组装,进而发挥直接抗病毒作用,其与NUC联用本应发挥良好的协同抗病毒作用,但现有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接受有限疗程CpAM与NUC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发生停药后病毒学反弹。本文根据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上述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合理解释,并提出在未来以安全停药为观察终点的临床试验中,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CpAM与NUC联合抗病毒治疗,以耗竭或沉默共价闭合环状DNA池,从而提高CHB患者安全停药的可能性。此外,多靶点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
    • 朱昭颖; 郭盛; 武文星; 赵晶晶; 刘睿; 尚尔鑫; 段金廒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山羊角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差异,为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光光度法对32批不同产地山羊角中核苷类及氨基酸类成分、水溶性蛋白、含巯基类化合物、无机元素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对山羊角产地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山羊角中检测出9种核苷类成分、18种游离氨基酸类成分,核苷类成分平均总量为20.88μg·g^(-1),氨基酸类成分平均总量为642.41μg·g^(-1);山羊角中水溶性蛋白、总巯基和游离巯基类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1.07 mg·g^(-1),22.48μmol·g^(-1),9.97μmol·g^(-1);山羊角中检测出常量元素5种,必须微量元素9种,重金属元素4种,平均总量分别为45.09 mg·g^(-1),295.32μg·g^(-1),7.74μg·g^(-1);PCA和PLS-DA结果表明,基于48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山羊角存在显著差异,西南地区产山羊角与华东、华北地区产山羊角差异较大,华东地区产山羊角综合得分较高。结论不同产地山羊角所含资源性成分种类基本一致,但各类型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华东地区产山羊角资源性成分含量相比其他产区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山羊角药用产地选择及综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 周俭
    • 摘要: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我院入组条件病例数共60例,按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30,常规治疗)及观察组(n=44,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BV-DNA载量水平拷贝/mL低于对照组的.观察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提高HBeAg转阴率,改善机体HBV-DNA载量水平,临床价值高.
    • 孙彦莹; 康东伟; 高升华; 展鹏; 刘新泳
    • 摘要: 病毒感染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而核苷类药物占临床应用药物的半数以上,在特异性治疗以及广谱抗病毒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精选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从药物化学的角度总结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最新进展.
    • 鲁凤民; 陈红松; 陈新月; 任红; 高志良; 南月敏; 徐小元; 牛俊奇; 张文宏; 庄辉; 封波; 郑素军; 蒋素贞; 杨瑞锋; 福军亮; 纪冬; 党双锁; 鲁晓擘
    • 摘要: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显著减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疾病进展,减少包括肝衰竭和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一部分CHB患者在接受一线NAs治疗48周或更长时间后,其血清HBV DNA仍持续或间歇性地高于灵敏核酸试剂的检测下限.本文作者经讨论对低病毒血症(LLV)形成如下定义:持续性LLV,指对接受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48周及以上的CHB患者,用灵敏的定量PCR方法至少连续检测2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均阳性,但<2000 IU/ml;间歇性LLV是指用灵敏的qPCR法至少连续检测3次,每次间隔3~6个月,HBV DNA为间歇性阳性,但<2000 IU/ml.诊断LLV应注意排除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和耐药突变的问题.LLV可能与NAs治疗下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对LLV发生后原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仍存在争议.综述了NAs治疗下LLV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了LLV发生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今后NAs经治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 黎海灵; 谷文超; 母茂君; 张华; 郭冬琴; 周浓
    •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栽培品和野生品太白贝母不同部位核苷类和生物碱类含量.方法 分别提取太白贝母鳞茎、茎、叶中的核苷类和生物碱类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太白贝母不同部位中核苷类和生物碱类含量差异性较大,含量大小整体表现为:叶>茎>鳞茎;在9种核苷中腺苷、尿苷、鸟苷含量相对较高,约占核苷总量的50%~80%;在鳞茎中胞苷和鸟嘌呤含量相对较低,约占鳞茎核苷总量的1%~8%;在茎中尿嘧啶含量最低,约占茎核苷总量的3%;而叶中的核苷类成分整体含量较高.总生物碱含量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太白贝母野生品与栽培品中核苷类与生物碱类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栽培品能代替野生品入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白贝母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性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有效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太白贝母地上茎叶核苷类和生物碱类含量高于地下鳞茎,其茎叶存在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 张勇; 李传峰; 高桂花; 马瑜; 任强
    • 摘要: 目的:建立半夏野生品和栽培品中8种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两者的差异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0批半夏药材(野生品YS1~YS8、栽培品ZP1~ZP12)中尿嘧啶、尿苷、肌苷、黄嘌呤、腺嘌呤、鸟苷、β-胸苷和腺苷的含量;以上述8种核苷类成分含量为基础,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法对半夏野生品和栽培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批半夏药材中尿嘧啶、黄嘌呤、尿苷、肌苷、腺嘌呤、鸟苷、β-胸苷和腺苷的含量分别为0.02~0.24、0.01~0.24、0.06~0.37、0.02~0.14、0.04~0.22、0.14~0.42、0.01~0.09、0~0.32 mg/g.经聚类分析、PCA和OPLS-DA发现,8批野生品(YS1~YS8)聚为一类,12批栽培品(ZP1~ZP12)聚为一类;半夏野生品的主要特征标志物为鸟苷、尿苷、腺苷、腺嘌呤,半夏栽培品的主要特征标志物为尿嘧啶、黄嘌呤、肌苷、β-胸苷.结论:建立了半夏药材中8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核苷类成分为质量标志物可有效区分半夏野生品和栽培品,且野生品质量优于栽培品.
    • 牛卫理; 王永素; 吴清山; 张林; 张中琴; 杨小军; 朱先彬; 肖文琴; 纪明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为临床医生追求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提供更多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NAs治疗且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n=22)和NAs单药治疗组(B组,n=20).A组采用NAs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48周,部分患者24周停用PEG-IFN继续NAs单药治疗.B组仅采用NAs抗病毒治疗,两组均观察至48周,通过乙型肝炎五项定量检测评估疗效.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影响因素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结果 48周治疗终点A组的HBsAg清除率(45.5%)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31.8%)远高于B组(均为0)(P值均100 IU/ml,2例抗-HBs>1000 IU/ml.HBsAg清除的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联合治疗时的年龄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877,95%CI:0.781~0.985,P=0.026),HBsAg阴转患者的年龄集中在36~49(44.20±4.49)岁;基线HBsAg水平也对HBsAg清除存在影响(OR=0.996,95%CI:0.992~1.000,P=0.050).结论 加用IFN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的HBsAg低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年龄越小、HBsAg水平越低,联合治疗时间越短,相较于NAs用药时间、种类,年龄和基线HBsAg水平更关键.
    • 何昌雄
    •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参芪扶正注射液中4个苯丙素苷类成分(党参苷Ⅰ、党参苷Ⅱ、党参苷Ⅳ、丁香苷)和4个核苷类成分(胞苷、鸟苷、尿苷、腺苷)含量的一测多评(QAMS)法.方法 以党参苷Ⅰ和鸟苷为内标物,建立参芪扶正注射液中这2种成分与党参苷Ⅱ、党参苷Ⅳ、丁香苷和胞苷、尿苷、腺苷间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外标(ESM)法测定参芪扶正注射液中党参苷Ⅰ和鸟苷的含量,通过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参芪扶正注射液中其他6种成分的含量,并比较用QAMS法和ESM法测定的结果.结果 在一定线性范围内,党参苷Ⅰ与党参苷Ⅱ、党参苷Ⅳ、丁香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31,1.007,0.982,鸟苷与胞苷、尿苷、腺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538,0.876,0.979,且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6批参芪扶正注射液的QAMS法计算值与ESM法测定值无显著差异(P>0.05),所得校正因子可信.结论 该方法中所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QAMS法可用于参芪扶正注射液中多个组分的定量分析与质量评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