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观化

主观化

主观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7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7篇、专利文献557021篇;相关期刊393种,包括海外华文教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汉字文化等; 主观化的相关文献由6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青、刘祥友、黄蓓等。

主观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7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57021 占比:99.88%

总计:557698篇

主观化—发文趋势图

主观化

-研究学者

  • 李青
  • 刘祥友
  • 黄蓓
  • 徐李洁
  • 赵军
  • 辛慧
  • 何亮
  • 余琼
  • 冯璠
  • 刘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黄雅洁
    • 摘要: 现代汉语中存在具有[+闭口][-言说]语义特征的词“绝口”单独修饰表“赞扬”义言说动词的用例。通过考察“绝口”的历时演变进程,得出这一存在语义矛盾性的句法现象出现于民国时期,是在“绝口”词汇化、语法化的过程中,受到认知语境的作用及主观化的语用推动,使得“绝口”的语义特征消退,从而单独修饰“赞扬类”言说动词的。
    • 吴丽花; 金光洙
    • 摘要: 现代汉语中,“该+VP”结构作为常用情态表达结构,使用频率特别高。“该+VP”结构在话语使用中,有两种情态功能:道义情态与认识情态。在进入话语时,要么表达“情理上应该如此”,要么表达“估计情况应该如此”。研究发现,由于其本身特有的情态功能,“该+VP”结构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性特点。而其主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话语表达中,根据认识上可能性量值的高低,整个结构的语义会游移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呈现纵向的量值等级序列。另一方面,“该+VP”结构的主观性程度随情态动词“该”的语义演变历程愈发强烈,主观化倾向与情态动词“该”的语法化路径呈单向性。“该+VP”结构的主观性并非凭空而来,说话人的主观判断离不开特定命题依据的支撑。
    • 覃高雅
    • 摘要: 形容词“得意”在藤县方言里有三种用法,分别是表褒义的“称心、满意”“好玩、有趣”以及强烈的主观否定义,否定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现代汉语及其他方言均未发现类似的否定用法。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考察“得意”的不同用法,旨在揭示藤县方言“得意”的否定用法是其主观化加深的进一步体现。
    • 孙文婷
    • 摘要: 先从共时角度,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的用例进行替换实验,归纳出二词不能互换的三种情况,再结合历时角度,考察和描写两个词的语义演变历程,最终发现“忽然”早在先秦文献中即有用例,其主观性程度和语法化程度较高,在语言交际中传递言者的视角、情感和认识,由句法功能发展出语篇衔接功能;“突然”最早出现在汉代,主观性程度和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句法功能较丰富,多在句内做修饰语和中心词。
    • 刘梁强; 罗堃
    • 摘要: 在“人间X”结构的发展定型过程中,言者的主观认知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主观认知度的差异,“人间X”结构有三种解读意义,即低主观认知度下的基本义、中等主观认知度下的延伸扩展义、高主观认知度下的变式义,不同层级的主观认知度对应于不同的语义透明度。与此同时,伴随着“人间”一词词义的变化,“人间X”结构从偏正格式变为定型构式,其表达意义由时空范畴变为程度限定范畴。就变化动因来看,定型构式“人间X”是言者求新求异的表达需要,也是其降低个人主观性的有效手段。
    • 冷晓佳
    • 摘要: 本文对"绝了"程度量极构式的功能和语用特点以及成因进行探讨。"绝了"表达对人物或事物所达到的极性程度的主观评价、情感态度以及感叹,可以作谓语、主语或者单独成句。"绝了"的形成是以"绝"字的强调作用和"了"的强化作用为语义基础,形式生成和意义获得与信息选择性凸显以及主观化关系密切。
    • 王冬雪
    • 摘要: “V一个NP”中“一个”具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一个”的基本用法,数词“一”和量词“个”组合起来修饰名词性结构,表数量。第二种是“一个”的衍生用法,做语用标记,表主观情态。将表示基本用法的句子记作S_(1),表示衍生用法的句子记作S_(2)。由于“一个”使用频率高、修饰范围广,产生非范畴化,计量义逐渐消失。在人类认知活动的作用下,S_(2)中“一个”延伸出表说话人主观倾向的功能,呈现了从客观记数到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的主观化过程。
    • 胡丽珍; 曾欣
    • 摘要: “绝了”最初是由动词“绝”与动态助词“了”组成的动词短语。随着“绝了”前面的成分由名词扩展为动词,再由动词扩展为形容词,加上语境的类推扩展和重新分析作用,“绝了”不断固化和主观化,最后通过句法外置,演变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绝了”具有特征鲜明的篇章衔接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这些功能在现代汉语的对话口语中得到发展,值得关注。
    • 葛平平
    • 摘要: 汉语中“×加”类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来源于跨层结构[更/益/愈_((Adv))+加_((V))+NP]。汉代最早出现该类跨层结构的连用现象。魏晋六朝时期,[更/益/愈_((Adv))+加_((V))]经重新分析发生词汇化,促使内部边界消失,语义融合,形成双音节程度副词“更加、益加、愈加”,并且其语法功能拓展,构成[更加/益加/愈加_((Adv))+AP/VP]的语法结构。受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越加”在明代产生。“×加”类双音节比较级程度副词的成词机制是经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和[(×)加+VP/AP]结构的类推作用实现,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推动,包括共同语义基础感染,汉语韵律规则的制约,主观性因素影响,语言精细化与经济性原则的要求等,根本动因是现实语用因素的驱使。
    • 过国娇
    • 摘要: 在解析构件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概念整合观,提炼出“一V(就)VX”的构式义为动作一经发生达到的结果或状态超出说话人的心理预期。该构式呈现出很强的主观化表达,形式上常与语气副词和主观化标记共现,表现出说话人对动作事件的主观态度和认识。构式的存在具有认知的理据性,从“一V”到“VX”的认知和构建反映的是“背景/参照物”到“焦点/目的物”的认知关系。人们在识解构式义时遵循象似性原则,构式中重复动词不仅强化和突显了动作行为及其相关结果,也使前后两个构件之间形成现实结果与心理预设的对比,并产生超预期的功能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