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97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4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68529篇;相关期刊384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河北医药、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3年第七届输血学术年会、四川省第七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等;输血反应的相关文献由1968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智慧、陈忠、刘丽等。

输血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4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8529 占比:99.44%

总计:169486篇

输血反应—发文趋势图

输血反应

-研究学者

  • 冯智慧
  • 陈忠
  • 刘丽
  • 迟晓云
  • 韩斌
  • 刘达庄
  • 向东
  • 张献清
  • 徐秀玉
  • 申卫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秀凤; 颜沛云; 庄大造; 江燕
    • 摘要: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高州市人民医院78 295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输血患者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级别、输注血液成分及输血不良反应分布科室。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血型情况,调查患者既往有无输血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5%(115/78 295),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1例,占比35.65%,急性免疫性轻微过敏(红疹或荨麻疹)74例,占比64.35%。红细胞类输血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64.35%(74/115),其次为血浆,占比为29.57%(34/115)。输血不良事件主要以Ⅲ级事件为主,占比为68.70%(79/115)。内科输血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比为32.17%,其次为外科,占比为26.09%。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输血史及年龄≥18岁均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州市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内科与外科,以Ⅲ级事件为主,其中红细胞类输血不良反应比例最高,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输血史有关,应加强输血知识培训,掌握指征,保障输血安全性。
    • 吴会娥
    • 摘要: 输血治疗常应用于危重患者抢救或者严重贫血患者,可及时补充失血量、维持血容量,改善贫血状态,纠正休克^([1])。临床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检测,通过交叉配血可判断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液是否匹配,从而减少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2])。临床上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包括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是通过凝聚胺分子溶解后大量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发生凝集,加入解聚液后可分散凝聚胺发生的凝集,而抗体间特异性凝集不分散,检测受血者与供血者间抗原及抗体反应^([3])。
    • 邵志辉; 朱国; 颜智淼; 陈柏良
    • 摘要: 原发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MT),通常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至血小板表面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被自身的单核细胞吞噬系统识别为“异物”而吞噬。其破坏速率是正常血小板破坏速率的10倍。IMT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由免疫、肿瘤、药物治疗、微生物感染或输血反应等潜在病因引起[1]。
    • 黄洁雯; 颜沛云; 邓金莲; 车火娇
    • 摘要: 目的血站实时监控输血反应的全面信息,提供完整、有效、快速的监控数据,有力的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方法收集2020年8月—2021年7月高州市人民医院通过输血反应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报送的输血反应数据,并分析2018—2021年历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某医院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各种血液制品发生输血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结果输血反应信息网络直报建立之后,高州市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发生率0.141%,总输血量为94028单位,输血人次为24077人次,上报输血反应人次34人次。发生输血反应主要集中在悬浮红细胞,占比58.8%,主要表现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结论输血反应信息网络直报可以做到直观、便捷、省时、高效,供血机构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输血反应的信息。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信息系统,实时掌握输血反应数据信息,对输血反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对输血造成的新的或潜在的危害进行快速警报或早期预警。
    • 徐灵; 张宇亮; 曲正; 唐河山
    • 摘要: 目的:探讨双管双输法补充血容量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B)患者输血效果、钙离子量、凝血功能、输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上海中治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6例AUGB患者,按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均建立静脉通路用以补充血容量(输注液体为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其中对照组用单通道法补充,观察组用双管双输法补充。输血后第2天,观察两组输血效果、钙离子量、凝血功能、输血反应。结果:输血前,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心率低于输血前,平均动脉压、血氧含量高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两组钙离子水平低于输血前,APTT和PT长于输血前(P0.05);观察组输血反应发生率15.15%,与对照组的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UGB患者采用双管双输法输血可稳定心率、血压,提高血氧含量和止血率,且不会影响钙离子变化和凝血功能,也不增加输血反应
    • 郑秀芹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妇产科成分输血预防输血反应的护理对策与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成分输血的妇产科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入组成员,通过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仅通过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观察组则通过针对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心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中需要接受成分输血治疗的患者,对其通过更加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工作,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更高,出现的不良反应概率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到新的阶梯,心理情绪更加稳定,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 向东; 范亮峰; 刘曦; 沈伟; 郑皆炜; 谢军华; 王中英; 金沙; 陆琼; 姜跃勤; 张玉宇
    • 摘要: 目的近年来,临床样本的检测中,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IHTR)样本检出率不断增加。同时,毛细管离心技术、PEG增强技术、微柱凝集卡技术等逐渐普及应用,这些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影响IHTR检出率。为了减少IHTR漏检,有必要对以往IHTR样本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造成临床漏检的可能原因,以及实验室及时发现IHTR的检测技术关键。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21年3月,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检出的IHTR案例。纳入案例需同时符合:有近期输血史;检出同种抗体;检出或确认输入了与该同种抗体反应的红细胞。所有入组样本中,不包括新生儿及检出自身抗体的案例,以防止来自产妇的被动免疫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的干扰。对所有纳入的案例,统计抗体特异性、效价、直抗、患者诊断、血红蛋白及性别年龄分布、输血至检出溶血反应的时间等特征。结果IHTR样本共100例,患者诊断以肿瘤、MDS(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居多;其中Rh系统抗体造成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占78%,Kidd系统造成的输血反应占11%,涉及抗体大多效价较低80%≤4;患者直抗可持续阳性超过8周;年龄分布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使受血者产生溶血,可能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IHTR样本中抗体大多为Rh系统抗体,通过Rh同型输注可有效降低IHTR的发生率。通过统计还发现,造成溶血的抗体普遍较弱,且输入的不配合红细胞在体内迅速代谢,使IHTR容易被漏检,造成反复输入不配合红细胞,危及患者生命。在检测技术上,有必要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应用毛细管离心分离技术对IHTR的检测有较大的帮助。
    • 王巍东; 王晶晶; 李闯; 申家辉; 李志强
    • 摘要: 目的探讨FOCUS-PDCA循环法在提高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中的作用。方法2015~2018年的输血病例作为对照组,应用FOCUS-PDCA循环法,对2019年本院输血不良反应上报过程进行持续改进。结果通过新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的建立,设定目标值为100%,使用FOCUS-PDCA循环法,输血不良反应的上报执行率逐步上升至98%。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至为0.74%,分别与历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81.64,P<0.05)。结论应用FOCUS-PDCA循环法明显提高了输血不良反应上报执行率,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杨梦娇; 周宇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的输血反应,对不同的临床科室进行针对性的输血知识宣讲,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方法对本院在2020年5月~2021年4月共有的2958例输血病例进行分析。分析输血反应与输血品种、输血反应类型、输血科室以及患者的相关资料等的关系。结果本次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9%,不同血液成分间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血液成分间发生输血反应的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科室都有可能发生输血反应,不同科室间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输血反应的分析,清楚了解不同科室输血品种和输血反应类型的差别,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加强输血相关的监督和指导,使得输血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进行。
    • 王艺媛; 张丽娟; 杨楠; 丁佳栋; 张晓晶; 张晓萍
    • 摘要: 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HyTR)是一种较少见的急性输血反应,其定义为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 h内出现的排除其他各类原因所致的低血压。HyTR在临床输血的过程中较为少见,通常输血过程中的低血压可表现为过敏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细菌污染等输血反应的一种体征,致使临床中对HyTR认识不够,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术中发生HyTR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对HyTR的认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