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驾驶人

驾驶人

驾驶人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7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1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10694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人类工效学、中国农机监理、中国道路运输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2013年道路交通安全论坛等;驾驶人的相关文献由2439位作者贡献,包括付锐、曲明、袁伟等。

驾驶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1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10694 占比:99.45%

总计:312402篇

驾驶人—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丁伟民
    • 摘要: 为探究无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处驾驶人礼让行人的让行决策行为,通过高空摄像头观测深圳市某商业区路段人行横道处驾驶人的让行情况,分析了驾驶人的让行决策行为与车辆、行人接近人行横道时的速度及过街行人数量的关系,建立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驾驶人让行决策模型。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车辆和行人接近人行横道时的速度对驾驶人的让行决策影响显著;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及预测准确性检验发现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在礼让行人背景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杨永正; 潘福全; 王召强; 张丽霞; 杨金顺
    • 摘要: 为明确海底隧道纵坡坡度变化对驾驶人脑电信号的影响,通过开展实车实验,运用脑电仪、坡度记录仪及录像机等设备,采集车辆通过海底隧道变坡区时,驾驶人的脑电信号及海底隧道纵坡坡度数据.选取脑电信号功率谱与脑电功率为参量,分析驾驶人经过海底隧道变坡区时脑电信号活跃水平的变化规律;按照不同上下坡对变坡区进行分组,分别建立海底隧道纵坡坡度变化与脑电信号β波功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驾驶人在经过变坡区时,大脑活跃水平明显提升,额叶区是对纵坡坡度变化最敏感的脑区;纵坡坡度变化与驾驶人脑电信号β波功率变化正相关,纵坡坡度变化越小,脑电信号β波功率变化越小,驾驶人心理压力越小,行车安全性越好.
    • 安宁; 孙龙
    • 摘要: 目的检验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在我国驾驶员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并检验ESS总分与危险驾驶行为频率,自评事故风险以及交通事故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全国随机选取599名驾驶员完成ESS中文版和驾驶行为量表。结果修订后的ESS包含7个题目,信度为0.846。在过去一个月驾驶活动中,5%驾驶员存在危险性嗜睡情况。ESS总分可以有效地预测驾驶员危险及时频率和自评的事故风险,可以有效地区分有无交通违规的驾驶员。结论修订后的ESS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研究者未来应当重视我国驾驶员的嗜睡情况,提高道路安全。
    • 王春梅
    • 摘要: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实践应用,不仅挑战着以人的行为及其过错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传统侵权责任立法及其理论,而且也在根本上冲击与解构着传统机动车责任保险。英国《自动与电动汽车法案》作为世界上首部自动驾驶汽车强制保险立法,贡献了“一体承保模型”及保险责任规则设计的他山之石。人机协同视域下中国自动驾驶汽车责任保险立法,可以在借鉴该法案之“一体承保模型”基础上,适当修正其保险规则,构设本土化的自动驾驶汽车责任保险立法,有效化解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带来的科技风险,助力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使中国保险业在智慧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 于鹏程; 胡伟超; 张奇
    • 摘要: 为提升驾驶人安全风险感知能力评价结果的信效度,系统梳理评价场景风险度的影响因素,依据驾驶人视觉感知特性和视觉搜索特性,提出交通环境特性、安全风险线索特性、安全风险特性及车辆行驶速度是影响评价场景风险度的主要因素,其中交通环境特性主要受环境复杂度、道路线形和环境照度的影响,安全风险特性主要受安全风险运动状态、所在位置、颜色和大小的影响。
    • 张骞; 谢晓颖; 丛浩哲
    • 摘要: 本文针对近年来客运车辆交通事故频发、多次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驾驶人交通安全精准化宣传教育收效甚微等问题,采用数据分析、在线调研、经验归纳等研究方法,结合浙江杭州市客运车辆有关事故数据,全面梳理客运车辆驾驶人交通事故特征及突出违法风险点,对群体精准宣教内容、渠道、效果评估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搭建一套客运车辆驾驶人交通安全精准化宣传教育的路径及方法,解决了客运车辆驾驶人宣教内容针对性不强、渠道单一、宣教效果不佳等实际问题,为切实减少客运车辆交通事故、保障社会人员流动与经济发展提供工作思路与建议。
    • 张进杰; 钱宇彬; 王婉秋; 李威
    • 摘要: 作为一种有效的被动安全保护装置,汽车安全气囊可以有效减轻乘员碰撞时的减速冲击和二次碰撞力,但同时气囊在展开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为了研究离位人员在车辆碰撞中的头部损伤情况,基于乘坐姿态对于气囊弹开时对头部冲击的重要性,不同的乘坐姿态会对头部损伤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50百分位的HybridⅢ型假人模型,在LS-DYNA中设置了5种不同的坐姿研究其对头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置的试验条件下,身体坐姿(座椅角度)为100°时对假人头部造成的损伤最小。
    • 郭玉洁; 郭唐仪; 吴军
    • 摘要: 隧道路段驾驶人心理负荷变化与交通安全关系紧密.为研究驾驶人在出入隧道路段过程中的心理负荷变化规律,在城市隧道路段开展实车实验.首先利用D-Lab软件的Dikablis眼动追踪系统和Physio生理采集系统采集驾驶人的眼动数据和心电数据,分析瞳孔面积变化率、注视时间变化规律及驾驶人心率变异性.然后,基于瞳孔面积变化率、注视时间、RR间期标准差和RR间期差值平方根4项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驾驶人心理负荷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化率、注视时间及心率变异性均存在显著变化;驾驶人心理负荷可从视觉负荷和生理负荷两方面解释量化,两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165%,其中视觉负荷的方差贡献率为42.689%,生理负荷的方差贡献率为40.476%;驾驶人在进出隧道过程中心理负荷具有显著差异,驶入隧道的过程中心理负荷显著增大,驶出隧道的过程中心理负荷显著减小.因此,在隧道安全设计和道路交通安全预警中,应对驾驶人心理负荷变化规律予以考虑.
    • 赵文松; 高海燕; 丛浩哲
    • 摘要: 交通违法驾驶人再教育是提升驾驶人交通安全文明意识和技能、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违法驾驶人再教育机制、时长、内容等特点,为我国交通违法驾驶人再教育相关政策完善和机制健全提供借鉴.
    • 牛增良; 孟德宇; 王光耀
    • 摘要: 为研究驾驶人在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心理负荷特性,选取心率增长率和低频段心率变异性频率值(心率变异性LF值)作为驾驶人应激生理变化的评价指标,根据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中的中国典型交通事故情况,筛选出典型行人事故场景,在驾驶模拟器上实现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在车速和应激反应距离条件变化时,驾驶人的心率增长率等生理指标存在显著性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